English

北京顺义区:实施农民技能培训工程

2007-12-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车红 我有话说

今年1―10月,北京市顺义区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1000人,培训后就业率达88%,位居北京市前列。2003年至2006年,培训农村劳动力超过7万人,培训后就业率达84%,其中定岗培训率达78%。这是顺义区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始终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发展促就业,以发展提高就业质量的工作理念的结果。

加强技能培训是实现就业的关键

近年来,顺义区经济迅猛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充,形成了以临空经济、现代汽车、都市食品饮料为主体的产业集群,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在奥运经济的带动下,首都机场东扩、国展和首钢的下迁,为顺义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现代化的产业,高端的技术设备需要高技能的劳动者,因此,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成为促进就业的关键环节。

顺义区深入实施了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不断完善“政府统筹、市场引导、社会参与、技能就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形成了培训就业一条龙的服务体系,培训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三年来,区财政累计投入培训资金1550.65万元,镇财政投入资金646.72万元。就业工作连续三年在全市位居前列,被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城市”。

一是明确目标,完善培训政策。培训工程2003年启动,在探索中逐步完善,2006年进一步明确了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即:预计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万人,至2008年,3年累计培训3万人。为实现这一目标,顺义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意见》中规定,对于通过培训后就业率达到80%的培训机构进行奖励,形成了区级奖励、镇级补贴、农村劳动力免费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新模式;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逐步实现“居住在社区、生活在城区、工作在园区”的目标,顺义区明确规定新引进项目除了要签订《投资协议书》以外,还要签订安置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就业安置协议书》,要求安置本地农村劳动力人数原则上要达到企业用工总数的80%,引导企业更多地优先安排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

二是整合培训资源,健全培训体系。资源布局是否合理,组织体系是否健全,是培训能否取得实效的重要环节。这个区通过整合培训资源,调整培训布局,形成了22个街镇社保所与企业联合负责非等级培训,14家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负责初、中、高不同层次的等级培训,4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职业技能培训组织体系。与此相适应,在19个镇、3个街道办成立了公共职业介绍所,建立了80人的公共职业介绍队伍,发展了12家非公职业介绍所和29家劳务派遣企业,村一级建立了覆盖全区的213个村级就业服务站,安排了235名专职劳动保障协管员,实现了就业服务机构区、镇、村的全覆盖,进一步完善了“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就业服务体系,形成了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带动培训的良好机制。

三是规范培训行为。制定实施了民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管理办法,规范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与培训基地的培训行为,完善学校与基地的认定和管理程序,促进培训设备设施到位和教师任职资格达标,提高了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和基地的能力。各部门对申报培训资金进行层层把关。实行培训前审批,培训中检查,培训后考核制度。要求培训学校在农村劳动力培训班开班前5日将培训计划上报区劳动保障局,劳动保障局对其培训课时、教师情况审查合格后,方可开班,并将开班计划在办公场所进行公示。还对开班具体情况进行检查,形成检查记录,作为培训学校申报鉴定、申请培训补贴资金的重要依据。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加大检查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的用人单位给予相应的处罚。

四是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充分发挥区劳动保障局技工学校的龙头作用,整合各培训学校培训职业(工种)设置,培训与用工需求相结合,避免工种重复设置;研究制定了没有国家职业标准的职业(工种)培训教材和标准,使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以改革精神创新培训方式

要使对农民的培训取得实效,必须以改革的精神,不断创新培训方式。顺义区在这方面进行了可贵探索:

一是开展农村劳动力“订单式”培训。结合产业调整,适时调整培训工种设置。培训学校与用工单位签订订单培训协议书,开展订单式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取得证书后即可上岗。

二是启动“送技能下乡”工程。定期将授课教师、操作设备送到农村劳动力的家门口,让农村劳动力足不出村就能掌握一技之长。

三是从实际出发开展多层次多类别培训。对有向二、三产业转移意愿的农村劳动力实行以初、中级工为主的转移就业型培训;对于已经实现在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实行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为主的技能提升型培训;对只有初中学历的青年劳动力开展学历加技能培训;对不能继续升学且准备在二、三产业就业的初中毕业生,开展三年制劳动预备制培训;对于不能继续升学的高中毕业生,采取免费入学、半工半读方式的二年制劳动预备制培训。

四是将培训重点由转移就业培训逐渐向技能提升培训转变,推动农村劳动力由一般岗位就业向“高端产业、高效企业、高薪岗位”就业转移。对于本区农民工开展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急需职业(工种)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技能提升培训,区镇两级各给予800元的奖励。

五是以就业促进培训。根据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统筹全区劳动力和岗位资源。对全区企业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推荐就业。对于大中专毕业生、新生劳动力等具有较高素质的就业人群,促进其到高端产业、高效企业、高薪岗位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对于没有较高专业技能,文化素质不高的劳动力,促进其到一般企业就业;对于年龄偏大、不具备职业技能,文化素质较低的劳动力,促进其到镇村企业和公益性就业岗位等基本就业型企业就业,解决基本生活需要。同时加大就业资源的调剂力度,采取开通班车、发放交通补助、建立职工公寓等措施,积极引导相对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转移就业,提高就业质量。

六是改进对困难群体帮扶方式,进行重点培训。对“零就业家庭”的劳动力,镇村两级政府、劳动就业部门和企业共同负责,由镇村政府负主要责任,建立“零就业家庭”统计台帐,每月进行调查登记,对“零就业家庭”实施动态监控。为每个“零就业家庭”配备一名就业助理,针对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的职业指导,根据每个“零就业家庭”劳动力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培训,重点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提高其就业能力。

目前,全区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的23916人,占总人数的13.9%;在二、三产业就业的143669人,占总人数的83.4%。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