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构成

2007-12-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贾磊磊 我有话说

在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化,从当代学术研究领域里的一个“高频词汇”,变成了国家现实政策与发展战略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进入到国家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之中。胡锦涛总书记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文化发展的一系列战略思想,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纲领。报告高度概

括了文化在中国当代发展进程中所应当承担的历史责任,特别是报告中提出的关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命题,更是确定了文化在整个国家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地位,肯定了文化在推进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应起到的积极历史作用。

着眼点在文化的基本层面上

“软实力”(softpower)一词最早出现于1990年3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为美国《大西洋》杂志撰写的一篇名为《衰落的误导性隐喻》的论文里。他说“我们需要在‘软实力’上增加投入,而不是在‘硬实力’上即昂贵的新武器系统上增加投资”。在此后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中约瑟夫・奈进一步指出,如果一个国家可以建立并且主导国际规范及国际制度,从而左右世界政治的议事日程,那么它就可以影响他人的偏好和对本国国家利益的认识,从而具有软实力,或具有“制度实力”(institutionalpower)。后来在他的著作《软实力:世界政坛成功之道》的前言中约瑟夫・奈把“软实力”明确定义为“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它源自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他把国家的软力量归于三种主要资源:其一是能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的文化;其二是能真正实践的政治价值观;其三是能被视为具有合法性和道德威信的外交政策。可见,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包括了文化、政治、外交三个组成部分。

作为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言人,约瑟夫・奈的文化理论自有他提出的战略意图与历史语境,在此我们不再赘述。对于我们来说,今天所强调的国家文化软实力,由于不尽相同的话语体系与社会政治背景,与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并不完全一致。我们所强调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那些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具有精神的感召力、社会的凝聚力、市场的吸引力、思想的影响力与心理驱动力的文化资源。我们的着眼点是落在文化的基本层面上,我们更加注重的是主流文化自身的积极建构,是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而不是把文化仅仅作为一种实现经济与外交目的的次等手段来对待。另外,我们强调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带有鲜明国家意识形态属性,它是我们国家政体的文化显现,是我们国家利益的独特呈现方式,这都与约瑟夫・奈的文化理念存在实质上的区别。所以,我们寻求的不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软力量,而是一种体现中国国家利益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键在于建构主流文化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赢得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现在,相对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文化的发展速度已经滞后,特别是文化自身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还不能够与经济增长的实力相媲美。在经济领域中国的贸易顺差为我们带来了巨额的物质收益,而在文化领域现在却出现了明显的交流逆差。相对于海外进口文化作品的不断涌入,我们输出的文化产品并不能够与我们的经济地位相适应。所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在于主流文化本身的全面建构。我们不能把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简单地理解为是一种对文化的宣传、包装与推广策略,而应当把它作为一种文化的自我建构战略来落实。另外,任何文化精神的传播都必须要找到相应的媒介形式才能够真正实现――不论这种媒介是书刊杂志、是网络影像、还是舞台表演,总而言之,文化软实力必须借助于特定的媒体形式才能够进行有效的传播,单纯的文化理念并不能够直接地转变成文化的软实力。

文化,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经济实力是文化发展与传播的根基。我们应当看到中国文化现在之所以受到世界普遍的关注,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综合国力的提升。正是由于我们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才使我们在国际舞台上有了话语权,有了相对平等的谈判条件与相互磋商的议价能力。就连约瑟夫・奈也认为中国在经济上的巨大成就是软实力得以提升的重要根源,是中国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吸引力越来越大的根本原因。包括以《文明的冲突》而闻名的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也在强调硬实力决定软实力,硬实力是软实力的基础,物质上的成功会使文化和意识形态更加具有吸引力,而经济和军事上的失败则必然导致文化的自我怀疑和认同危机。所以,尽管有时文化会成为社会舞台的主角,但是经济依然是文化繁荣与发展的基础,文化的全面建设必然有赖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资源

在中国构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资源来自于以下五个方面。其一,是在政治文化领域体现国家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我们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其中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二,是在传统文化领域代表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体系,其中包括“和谐”、“仁爱”、“自然”这些集中体现着个人、家庭、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终极理想的文化价值观,它们既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文化资源,也是推进中华文化不断发展、扩大中国文化国际影响的精神力量。其三,是在公共文化领域引领行业发展、体现国家指导方针的一系列政策、法规、质量体系与评价标准。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样的纲领性的文艺政策,它不仅是体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宏观指导方针,也是符合艺术普遍规律的具体创作原则,它对于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促进艺术创作的繁荣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其四,是在主流文化领域体现主流意识形态、表现国家、民族形象的艺术作品。比如表现我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与重大现实题材的电影、电视剧、舞台艺术及美术、音乐作品,像影片《鸦片战争》、《生死抉择》、《惊涛骇浪》、《太行山上》,电视剧《长征》、《西藏风云》、《士兵突击》、《亮剑》,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长征组歌》,歌剧《江姐》、《洪湖赤卫队》,交响乐《红旗颂》……这些作品中体现的爱国主义的精神信仰与民族情感是感化、陶冶、激励受众的一种重要的文化力量。包括那些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与个性化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也都能够体现当代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其五,是在流行文化领域具有普遍社会反响和市场效应的娱乐性、大众性文化产品,比如影片《少林寺》、《天下无贼》、《墨攻》,电视剧《渴望》、《便衣警察》、《激情燃烧的岁月》、《暗算》……这些在文化消费领域具有娱乐因素的大众文化产品,尽管并没有直接表现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没有直接表现高层领袖人物的丰功伟绩,但是,这些作品中所具有的劝人向善、向上的精神力量,不论对于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还是加强文化的心理吸引力都是极为重要的一种资源。当然,更加完整意义上的国家文化软实力还应当包括政治、法律、外交、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相关内容。

在文化领域并不是所有的文化活动与艺术作品都能够提升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层面上来考虑、来讨论。茶楼酒肆里的戏曲清唱,街头巷尾中的秧歌表演尽管也不乏特定的文化意义,但是并不能够提高到国家文化的层面上来考量,它们不能与那些耗资巨大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相提并论,也不能与家喻户晓的电视连续剧同日而语―正如一场风花雪月与一场革命风暴不能相提并论一样。我们现在特别要关注的,是那些在文化产业的核心层面上代表国家文化力量的产业集团的发展趋向;是那些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表现内容,以当下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为创作主旨的艺术作品的思想导向;是那些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的宏篇巨作的文化取向,这些是文化艺术领域构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点所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