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母校对我的影响是一辈子的

2007-12-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吉林 我有话说

南通女子师范学校(现为南通高等师范学校)

南通高等师范学校是一所以培养专科程度小学教师为主的全日制高等学校,其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汇融了南通师范学校、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和海门师范学校三支主要源流。

因为深刻地认识到“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须从小学始,尤须从师范始”,“女子教育不可无师”,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于1902年亲手创办通州(今南通)民立师范学校,1906年创办通州公立女子师范学校。通州民立师范学校是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与南洋公学附设师范院、京师大学堂附设师范斋一同被公认为中国师范教育肇始的三大源头,因而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1958年,两校合并,组建为新的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2005年,南通师范学校和海门师范学校合并组建南通高等师范学校。

百余年间,秉持着“坚苦自立,忠实不欺”的校训精神,学校积淀了深厚的人文传统。1926年在这里成立了南通地区最早的党支部,先后有60多名校友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生命。黄炎培、梁启超、陈鹤琴、杜威等大师都曾到学校演讲、考察;王国维、陈师曾、朱东润等学者、大师更是曾在此任教。从这里走出了刘瑞龙、袁翰青、丁瓒、吴天石等一批杰出学子。


校园风光资料照片

1951年的初秋,年仅十二岁的我,考进了南通女师初中部。走进校园,那整洁的校舍,悠扬的琴声,各式齐备的运动器械,一下子吸引了我。操场上、教室里,到处是姑娘们的欢声笑语。上课时,我们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怕有男孩笑话;下课了,我们可以尽情地奔跑,无须顾忌会撞上男孩子。我们喜欢在操场上走浪桥、攀高架,而我最喜欢荡秋千,我们总是把秋千荡得很高,一直把秋千荡平,能看见围墙外的房屋、田野,甚至看到路边地下的青草。风儿微微地从脸上拂过,衣裙被风儿扬得高高的……秋千上的笑脸和秋千下的欢声笑语仿佛把我们带到天国里,我们成了“小天使”。在学校里,我们可以做能人,可以称强者,没有男孩子与我们争夺。我觉得自己来到了一个无拘无束的,可以自由驰骋的新天地。现在回想起来,还为当年在女师能如此张扬个性,尽情地享受少年的快乐,感恩无限。

女师虽然是女孩子聚居的学校,但祖国前进的步伐,老百姓的心声,无不与之相通。参加军事干校的热潮掀起来了,师范部许多适龄女生报名应征。全校欢送会上,同学热情洋溢的诗歌朗诵,使我们的心和时代脉搏一起跳动。老师热情朗诵的“姑娘所想的,不再是辫梢上系的是红蝴蝶结,还是绿蝴蝶结”的诗句是那样打动了我,让我第一次懂得年轻人应当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志愿军英雄回国了,我们成群结队冒着滂沱大雨,在泥泞的路上打着腰鼓去欢迎他们的归来,我们的热血在沸腾,爱国之心、革命之情,又一次在我们的胸中强化,升腾……

女师的老师是可敬的,也是可亲的。我在女师先后遇到的语文教师功底都很深厚,博学多才,他们或精通古诗词,或喜爱文学创作,或擅长书法。他们讲起课来,绘声绘色、旁证博引,使课堂充满生趣。他们是我的良师,他们慷慨地称赞我的习作,还鼓励我搞文学创作,不断激励我向上。记得语文老师还在我的一篇《雨夜》作文批语中殷切鼓励我:“只要勤奋刻苦学习,日后必前途无量。”这句批语对青春年少的我震动很大。我仿佛从字里行间悟出了什么,犹如在我人生道路的远方点亮了一盏灯,让我这个没有父亲的穷孩子,也怀着生活的满腔热情敢于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想起来这种殷切的期待,终究产生了“期待效应”,在我的同学纷纷走进大学,而我为了照顾母亲跨进小学大门的日子里,在那种落差很大的境遇下,我没有气馁,不管道路怎么曲折,我只知道一个劲儿地往前走。

女师的师生关系特别亲和。舞台上,老师常常和我们同台演出;运动场上,老师和我们在同一球场上、同一球桌上打球。对我们生活的关怀老师也是无微不至。记得一次春游,范北强校长看我衣服穿得少,就说:“快去加衣服,别着凉。”我“嗯”了一声就溜了。那时年少气盛,哪里肯多穿衣。谁知一会儿,在校园里奔跑的时候,偏偏又碰上了范校长,我连忙收住脚步,恭敬地站在范校长前,她看着我仍然一身单衣,脸上稍有愠色。我知错即改,连忙说:“范校长,我这就去加衣服。”作为校长为一个学生着凉而生气,可见爱生爱到何种程度。这一切,让我在做教师后,懂得了热爱我的学生。

范校长曾留学日本研究教育,积极带领教师进行教育改革,坚持面向小学。因此,女师的学习虽勤奋,但学校并不提倡死记硬背,注重的是每个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每天的生活总是紧张而愉快的:早晨跑完八百米就到操场打球;课余,学校成立许多兴趣小组,培养我们的特长。我参加文艺组活动,朗诵自己喜爱的诗歌进行文艺创作。有一次竟让我在图书馆给全校同学作文艺讲座,当时的我,好不扬眉吐气。节日前夕,我们自己创作舞蹈,排练文娱节目。演出时,钢琴伴奏、合唱指挥,包括演出化妆老师都放手让我们自己干。

如今看来,女师就是这样注重小学教师应有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连同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有效地培养了我们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应具备的才情和能力。

半个世纪过去了,心中充满了对母校的感激之情。女师,教我做人,育我师德,给我师能。至今我方才更明白,为什么人们常常把母校比作“摇篮”。是的,我在母校的摇篮里长大,母校对我的影响是一辈子的。

(作者系著名特级教师、情境教育创始人、儿童教育家,南通女子师范学校1956届毕业生)

母校回望

资中筠:《耀华,我启蒙的摇篮》(十一月十六日四版)
    钱伟长:《在苏州中学求学的日子》(十一月二十日三版)
    广庄?:《亲和、开放的同泽女中》(十一月二十三日四版)

网络支持:光明网

新浪网・新浪博客

人民网・文化频道

互动热线:010-67078528 67078146 Email:mxla1008@yahoo.com.cn

Blog:sina.com.cn/mxlz1008

通讯地址:北京市珠市口东大街5号光明日报教育部、新闻报道策划部100062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