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给孩子什么样的科普读物

2007-12-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刘昆 通讯员靳芳卉 我有话说

不久前,由接力出版社举办的一场幼儿讲故事比赛在广西南宁举行,作为奖品之一,即将于2008年正式出版的少儿科普月刊――《小聪仔・自然》的样刊第一次与小读者见面。

“女儿第一眼看到这本样刊,就马上被吸引住了。她眼睛睁得老大,一丝不苟地翻着每一页,一脸专注的模样,别人问什么都不回答。”一位家长

对记者说。

不到半个小时,所有的样刊均被“抢劫”一空。许多家长看到平时只爱看动画片、漫画书的孩子如此热衷科普读物,都打心眼里高兴。因为大多数孩子平时很少主动阅读科普读物,有些家长甚至觉得,自己的孩子不爱科学。

少儿科普读物现状如何?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少儿科普读物市场不温不火

从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要从娃娃抓起,到如今减轻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积极倡导素质教育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我国少儿科普作品创作的外部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全国各家少儿出版社下大力气于科普读物的出版,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许多书店都设有专门的少儿科普读物专柜,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国内原创到国外版权引进,少儿科普类读物包罗万象且包装精美,日益成为许多家长为孩子选购知识类书籍的“首选”。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却发现,相对于连环画、侦探故事、魔幻小说的火爆,少儿科普读物市场仍然显得不温不火。在南宁市内的几家大书店,科普专柜都是最冷清的地方,很少有孩子特别是十岁以下的孩子主动去翻阅这些科普图书。书店的少儿类图书排行榜上,也鲜有科普书籍上榜。

记者观察发现,少儿科普专柜上摆放最多的是《十万个为什么》和各类少儿百科全书及其衍生品,大都设计精美、印刷考究,但许多孩子对此并不“买账”。“看不懂,没意思。”这是记者对许多孩子采访后得到的一致解释。

记者随手翻开一本某出版社出版的“幼儿××百科全书”,密密麻麻的文字占去了每页2/3以上的篇幅,“胃酸中和”、“淀粉酶”等连大人都费解的专业术语比比皆是,图片也有些模糊,尤其是一些涉及太空等远离实际生活的图片,几乎看不清楚,这本连大人都不爱看的书,很难想象会吸引孩子的眼光。

“科普图书进货不少,但销量平平,远不及故事书和漫画书。相比之下,同样是少儿科普图书,字少、图大、内容新颖、寓教于乐的科普书更受欢迎。”书店负责人说。

“其实,字典式的科普读物也表明了家长们一种灌输式的教育心理,这容易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往往草草翻阅了事或者根本不看。”幼儿心理学专家如是说。

“像《十万个为什么》,各个少儿出版社的版本竟有132个!但更多的是克隆,没有创新,更没有超越,中国几代人的童年都在读这一本书,”著名科普创作者叶永烈一针见血地指出,“发行量大却种类单一、知识面广却长于说教,许多少儿科普书被孩子束之高阁,再这样下去,我们将最终丧失孩子对科学的兴趣!”

服务“悦读时代”的“感动教育”:少儿科普读物出版新理念

少儿科普是全民“大科普”的重要起点。少儿科普读物的出版与发展,关系到整个中国未来几十年整体科学水平的进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党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与传统的科普理论高度契合,动员了一大批科学家参与到科普丛书的编写中去,像《十万个为什么》那种一问一答的形式,能让小读者较快地进行基本的知识构建,在知识匮乏的年代,这些努力对科学的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可以说,《十万个为什么》是一个大时代背景下的成功,可以说是国内原创少儿科普的经典之作。

时代在变,如今的中国正在进入“悦读时代”,读书逐渐成为一种“悦读旅行”;如今的孩子通过学校和家庭教育已能够获得比较完整的知识构建,课外阅读科普读物,更多的是一种“格物致知”的天性追求,是小读者个性和兴趣发展的自然需求。

在“悦读时代”,教育是一种真情的流露和感动,是一种不断传递人类情感和智慧的感动,是一种培养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情感的冲动、情感的回报。这种以“培养会感动、会感恩、热爱生命的孩子”为目标的新式教育理念,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儿童教育专家所接受,并称之为“感动教育”。

而记者了解到,现行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往往只是渗透于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课上,几乎所有的学校至今仍然没有专门的情感教育课。所采用的方式也往往只限于看看电影、讲讲故事等。老师们也承认,这种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它们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难以契合。很多孩子在家长、老师和社会无微不至的关爱下却变得越发冷漠、不会感动。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徐惟诚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现在的许多孩子,为什么不会感动了?”

“让孩子感动”理应成为包括科普读物在内的许多少儿读物所应具备的出版理念。

在“感动教育”理念下,多数科普教育专家都一致认为:生活中的每一样东西,只要能让孩子感动、感到美而认真探索其成因的,就是科普。科普书不是字典,它不应该面面俱到,把所有的知识都包含在内,不分青红皂白一古脑全部灌输到孩子的脑子里,而是把纸张变大、页数变少,把文字换成图片,把专业术语换成童语,把神秘莫测变成稀松平常;科普书不应是板起面孔教育孩子什么是神圣的“科学”,而是一种平等的态度与孩子对话,让他们有一种被尊重、被认真对待的感觉,即使是些大人们不屑一顾的“小事”,也能让孩子感动。

记者也发现,的确有一些少儿科普读物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较少的文字、较多的图片、用孩子的视角诠释一个个清晰的主题,深深打动着孩子的心灵。

让孩子感动,让孩子快乐,也让孩子充满期待

记者随手翻开一本《小聪仔・自然》,一种流动的生命力跃然纸上。大幅清晰生动的照片、丰富而柔和的色彩、多角度的视觉空间、宏观与微观镜头的搭配,每期一个主题,关注孩子身边细小而微弱的生命。“啊,原来雨蛙是这样在田间跳跃的!它们产的卵居然泡在禾苗根部!它们的粪便好好玩!”孩子在翻阅每一本刊物的喜悦中,不知不觉心中充满了期待。

谈及《小聪仔・科普》的创作理念,主编张美爱与“感动教育”不谋而合:“现在的孩子远离泥土,疏远自然,少儿科普就是要让孩子回归自然,亲近生命,让他们被身边细小的生命所感动,感动雨蛙在稻田里跳动时惊起的水花,感动土豆穿破地面时那一丝柔韧,感动变色龙用满是黏液的舌头扑向小昆虫的瞬间,用一种放松的态度去欣赏,让孩子感动,让孩子快乐。”

正是在“感动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为了让孩子感动,《小聪仔・自然》的编辑们走遍大江南北、东西半球,德国法兰克福、香港、北京图书博览会……凡是幼儿读物类的盛会,编辑们每场必到,不惜重金引进国外版权:力求图片张张精美:雨蛙的皮肤湿得可以滴出水来、草莓上的籽似乎快要被风吹落下来……用细节打动小读者;为了让孩子快乐,《小聪仔・自然》的印刷工艺尤其别具匠心:阅读《草莓》时,可以在纸上嗅到草莓的清香;阅读《蚂蚁》时,翻动胶片页,可以看到蚂蚁把卵在左右页上来回搬动,用书中配送的小纸片可以看到整个地下蚁穴的秘密……五花八门的道具,让孩子在阅读中手脑并用,在快乐中学到知识。

“让孩子感动、让孩子快乐”的《小聪仔・自然》将于2008年1月正式与小读者见面了:许多幼儿园的图书室早早就发来订单,一些幼儿家长争相写信索求样刊,一位远在新疆的家长一下子就动员有孩子的亲朋好友订阅十几份……

一个热爱自然的孩子,必定拥有更广阔的心胸,更坚强的意志,从大自然中汲取的力量,可以让他们微笑面对生活。孩子们有理由期待,更多让他们感动、让他们快乐的科普读物不断出现,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少儿科普读物的发展需要新的出版理念。(资料照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