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学文化育人与国家软实力提升

2007-12-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孙晓峰 我有话说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学是传承、创新、引领文化

的重要基地,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大学文化育人,促进受教育者文化素质的提高,不仅是大学教育的目的和结果,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和重要内容。

大学文化育人意涵丰富

大学文化育人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完成根本任务的需要。文化育人是教育本质的核心,大学文化育人包括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所谓大学传统、大学精神,实际上是大学的文化传统、文化精神。所谓校训不过是一个大学对其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抽象和认同;所谓校风不过是一个大学对其传统、精神、校训的文化自觉和习惯。不同的传统精神,不同的校训、校风及学校形象标志,是大学展示文化的“名片”。大学精神是经过师生员工长期努力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是大学文化的精髓与灵魂。文化育人要求实现“三进”和“三结合”:即文化素质教育“进课堂”,实现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文化素质教育“进社团”,实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文化素质教育“进社会”,实现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大学文化育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科学发展观强调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其中文化的因素越来越突出。建设和谐社会,关键在于人;提高人的文明素质,关键在于建设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与思想保证。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和谐校园应是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公平正义、民主法治、以人为本、充满活力、诚信友爱、团结奋进、安定有序、环境优雅的校园。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还包括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教学科研设备水平等等。

大学文化育人是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弘扬先进文化的制高点。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文化。大学以传承、整理和创新知识为己任,是知识的集散地和创造源。而创造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过程,是探求未知世界、求证事物本质的过程,是历尽艰辛、追求真理的过程。大学文化是一种崇尚学术的文化。大学文化拒绝一切思想观念和教条的禁锢与束缚,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始终强调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要求在自由的氛围中进行学术的理性思考和研究,在开放的环境中实现科学的创新和发展。大学文化是一种严谨求是的文化。因此,大学文化鄙视浅薄、浮躁、虚假、急功近利和随波逐流,崇尚严谨、逻辑、实证、经验和脚踏实地。

大学文化育人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大力弘扬和培育这一民族精神,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灵魂所在。软实力的核心是价值认同,文化价值观念所体现出来的感召力、吸引力是软实力的真正体现。提升软实力的关键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及其所支持的价值观能否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有意义的价值指引,从而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文化力日益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和血脉,成为我们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力量。

大学文化育人提升国家软实力

大学文化育人的成效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特殊意义,笔者认为首先要强调“四个作用”:

一是突出大学精神文化的主导作用。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大学的传统精神,它是由大学的传统、历史、地域文化的影响、学科特色和知名学人(包括教师、学生、校友)的品格、气质、生命力和创造力共同孕育的。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同时,不能脱离具有中国印记的民族性。

二是发挥大学环境文化的熏陶作用。大学的软件环境是指大学内营造的学术氛围、育人氛围和舆论氛围。环境是无声而又时时显效的特殊课堂,是一种影响人、塑造人的综合教育力量。可以说,美的校园环境是大学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态,它构筑并丰富着校园的审美空间。

三是重视大学制度文化的引导作用。制度文化包括与高等教育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管理制度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体制保证。大学文化建设在培育师生员工整体价值观的同时,必须建立、健全、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使师生员工既有价值观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

四是强化大学行为文化的示范作用。行为文化是指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生活娱乐等活动中产生的文化。在大学的行为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教师和管理者的行为,高校教师和管理者要身体力行,注重言传身教,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此外,还应坚持“四个统一”:

一是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应当包括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两方面的培养。必须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科学创造和人文关怀是人类进步的两个“车轮”、腾飞的两个翅膀,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使人文关怀获得新的理性工具、实证方法和技术手段,而人文关怀则向科学技术注入真、善、美的文化底蕴。

二是坚持继承发扬与创新发展的统一。继承和创新是先进文化所具有的两个最基本的品质,作为中国先进文化代表的大学文化,同样具有继承和创新的特性。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创新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祖先智慧的结晶,不断创新才是这一传统得以延续的决定性因素。

三是坚持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统一。文化是没有国界的,只有加强与国外大学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国外大学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才能建设先进的大学文化。既要在全球化进程中维系民族文化,积极提倡文化自强、文化自尊、文化自觉、文化自新精神,促使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又要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的藩篱,充分吸收和借鉴世界文化的先进成果,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之形成一种博大精深的体系。民族文化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只有加强民族文化的教育,才能树立起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对振兴中华文明历史责任的认同与使命意识。应加强民族文化的教育力度,通过学校课堂教育、校园文化氛围,以及教师家长的言传身教,使大学生理解和承继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让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神在一代代人身上发扬光大。

四是坚持历史积淀与时代发展的统一。文化育人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艰苦的努力才能收到成效。大学文化是通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凝聚、发展而形成的,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和学校的发展,大学文化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拓展、深化和丰富。在优秀大学文化中,人们应该既能够看到学校的历史足迹,又能够看到它的现实追求,既能够看到它优良的传统,又能够看到它创新的硕果,感受到它与时俱进的精神脉搏。

总之,推进大学文化育人,是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工作,也是一个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需要大学师生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作者系安庆师范学院副教授、安庆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