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深处走来,常德迤逦的身影拖出一地诗情。
翻开史卷,屈原曾在这里泛舟吟咏,刘禹锡居此十年,留下200余首不朽诗篇,李白、杜甫、黄庭坚……都曾醉心于此处山水风物;
漫步街头,载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常德诗墙纵横10华里,深镌其上的1500余首诗词使常德墨香流转;
2003年,常德荣膺全国首
古城武陵,今日常德,一个与诗结缘2270多年的城市。这里的人们生活在诗境中,陶醉在诗意里,日渐成为沐浴书香、创意生活的新时代“诗人”。
诗境里栖居
“武陵美酒醉红的地方,桃花源里探幽的地方,澧水船夫产梦的地方,滨湖风光出名的地方”――这是常德人对家乡的描述,如诗,如画。他们用美妙诗心装扮家园,为她戴上一顶顶新的桂冠――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每一顶,都翠色盈盈,诗意盎然。
73岁的“老常德”陈振兴带记者走了一遍他每天遛弯的路线。“走多久都不累,因为空气好,往哪里看都养眼。”从翠柳依依的穿紫河畔出发,沿途满植各色树木,法国梧桐、乌桕、枫杨、水杉……姿彩纷呈的浓荫,在绿化城市的同时也透出精巧的诗趣;走上湖南省“绿化最美一条街”武陵大道,两侧近百盆盆景一字排开,错落有致;抬头就见绿化广场、低头可闻阵阵花香,就连垃圾箱也被常德人当成了“花盆”,顶端铺土,开出艳丽的花朵来。
美景背后,是常德人为维护生态、美化家园而付出的长期努力。从1997年起,常德人就发起了“披绿沅江两岸,扮靓街头小景”的绿化攻坚战,近年来,市级财政总投资近70亿元,先后实施“蓝天、净水、治渣、控噪”工程,关闭一大批砖窑锅炉和造纸企业,并在招商引资时设立环保第一审批权,仅2005年上半年就否决了印染、冶炼等建设项目12个。
风清了,天蓝了,水净了。如今,常德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95%以上,地表水水质达标率超过98%。常德,这个屈子口中“沅有芷兮澧有兰”的景胜之地,已成为今人栖息的诗意家园。
诗意地生活
清晨,诗墙公园。退休教师杨奶奶带着小孙子漫步墙前,一边吟诵,一边向孙子讲解诗句含义。手持摄录机的李先生边走边录,要把墙上名篇“搬”回家学习。研习书法多年的曾刚强伏在欧阳中石《句赞常德诗墙》前,一笔一划地用手指描摹着……
夜幕降临,还是在诗墙公园,一位市民有板有眼地指挥着,近千市民放声唱起了《红灯记》选段“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人越聚越多,歌唱了一首又一首,悠扬的常德丝弦、雄壮的澧水号子也不时掺进来“调调味”,博得满堂彩……
被誉为“诗国长城”的常德诗墙,已成了常德人心中的诗意圣地。在诗墙下,他们举办全国性的中国常德诗人节、桃花节、白鹭节,举行日常的赛诗会、诗歌朗诵会、诗词讲座,也投身“武陵欢歌”广场文艺演出、“激情广场大家唱”群众活动,尽情享受“弦歌诗韵乐无穷”的幸福生活。
诗墙的建造,标志着一座城市文化追求的复苏。1991年,时任常德市政协委员的伍顺生听到一位北京来的学者感慨:“常德有好山好水,就是没有文化!”这使他心头一震,随即酝酿出一项大胆的提案:把正在修建的沅江防洪大堤利用起来,将临江墙面建成巨型诗墙。十多年后,提案成为现实,《百代沧桑》、《名贤题咏》、《武陵佳致》等八大篇章、1500余首中外名诗登上诗墙,供后人品赏。
诗墙唤醒了常德人自古有之的诗词情结,也使领导层对城市文化的塑造更为重视。他们拿出黄金地段,兴建广电大厦、露天大剧场、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全市所有艺术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修建120多个文化活动中心,使市民“出门200米必有文化休闲圈”;还组织专家整理民间文艺,抢救常德丝弦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季度编印一本《常德演唱》,免费发放城乡各地……
文化软硬件齐备,保障了市民们的诗意生活。“现在公司来了客人,我一定会带他们到常德城里转一圈。他们纷纷感慨:终于明白为什么你们公司的人才总是挖不走了,这里的生活比诗还美啊!”常德纺织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常旭乐呵呵地说。
诗情中创新
58岁的杨卓仁原是一名粮食局普通工人,因为热爱诗歌,他笔耕不辍,终于成为常德诗墙续建办诗词组副组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汉寿县百禄桥农家女刘顺,高考失利后投身农民诗人肖祥安门下习诗,后考入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并联合同门二十余位农家妹子,出版诗集《姐妹花》……
这样的例子,在常德俯拾皆是。如今,全市九个区县市相继成立诗社和诗词学会,诗词骨干达十万人之众,形成了公务员诗人群、老干诗人群、农民诗人群、校园诗人群等。他们不仅用语言吟诗、用文字写诗,而且用浓浓诗情谱写着创新的生活――
茶楼酒肆以词牌命名,“五柳厅”、“太白厅”、“三闾大夫厅”等包厢名让人忆起诗人不朽的才情,厅堂里精心铺设笔墨纸砚,爱诗的店主还将客人“墨宝”装裱悬挂,定期把客人的诗歌装订成册,内部传阅;
沿街门面楹联高悬,甚至住宅小区、酒店菜名都有人写赋作记。学校以“承渔父遗先赢得儒林灿烂,扬教师懿范催开杏苑芬芳”的联语,鞭策教师教书育人;党政机关以“依法行政规范审批阳光服务塑公仆形象,转变职能创新机制优化环境推改革潮流”的铭言,告诫自己勤廉为民;
走进市汽车总站候车大厅,诗词古曲萦绕耳际,根雕茶艺桌椅古韵四散,为旅客提供了免费候车、品茶的诗意空间。甚至,大厅正中还保留了建站时就生长于斯的一大三小四棵榕树,散发着浓浓的自然生趣。车站经理赵爱国被评为“2006和谐中国十大创新人物”,他说,是诗意常德激发我们带着创意工作……
诗情既具,常德处处文风涌动。农民剧作家黄士元的剧作9次进京演出,3次获国家戏曲“群星奖”金奖;市级领导中出了6位小有名气的书画家;汉寿私人出资成立屈原研究会;临澧农民“凑份子”举办文艺活动……常德人特有的“风雅之举”,显示了一个城市日益提升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