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保中华数千年文明为应尽之责

2007-12-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吴孟庆 我有话说

张元济先生是上海文史研究馆首任馆长。作为文史工作部门的后来者,在先生丰厚的文史遗产前,我不由得产生“高山仰止”的感觉。作为出版大家、文史巨擘,他的思想、品格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求真务实,值得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发扬。

张元济先生1867年出生于浙江海盐,幼年入塾读书,从秀才、举人到贡士、

进士。1892年,光绪帝在太和殿授张元济等为翰林院庶吉士。至此,25岁的张元济完成了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所要经历的所有重要考试,进入京城。此时正是清王朝衰落、外患频仍的时代。张元济等一批年轻官员经常在陶然亭聚会,议论朝政,主张改革。他和几位友人结成健社,后又创办“通艺学堂”,卓有声誉。1898年6月,光绪召见张元济,询问通艺学堂事,兼及铁路、外交等问题。张元济一一作答。张元济是维新派中的稳健和非主流人物。他清醒地认识到,“夫以数千年之古国,一旦欲效法欧、美,变易一切,诚非易事。”因此,他虽然拥护变法,但对康、梁脱离社会现实的激进做法是有保留的。他主张通过和平的、“勿伤和气”的方式,渐进式地改良社会。虽然不论何种改革社会的方略,都不能不受到特定历史条件的规定所限制,成败固难逆料,但先生改良社会、振兴中华的志向和抱负是令人钦敬的。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张元济痛切地感到中国的变革缺乏社会基础,最要紧的是普及教育,使“民智大开”。应商务印书馆(以下简称“商务”)创办人夏瑞芳的邀请,张元济到商务筹建编译所。入商务之初,他就与其约定:“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以后,他始终把商务看作重要的教育机构。“昌明教育平生愿”,商务成为先生实施宏愿的“良田”、基地。他在商务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比较突出的,一是出版新式教科书。这套“最新教科书”按学制、分学期、分科目编写,适应了近现代学校教育体制。先生亲自参与编写的《国文教科书》,在内容上提倡爱国主义和中华传统美德,摒弃了“三纲五常”、宣扬“忠君”的课文,适当引入外国政事和科学知识以及民主、平等、博爱等新观念。书中还有用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印制的彩色插图。二是译介国外著作。他充分发挥商务的优势,大量出版翻译西方的学术和文艺著作,来开拓国人视野,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由于张元济等商务同仁的努力,商务成为我国近现代出版事业的基石,在普及教育、哺育造就中国新式人才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维新人士,张元济非常重视“西学”的介绍,但他从来没有将“西学”与传统文化对立起来,而是主张两者结合。他把编印古籍,“为古书续命”,看作是“事关国脉”的大事。他在写给好友的信中说:“吾辈生当斯世,他事无可为,惟保存吾国数千年之文明,不至因时势失坠,此为应尽之责。”张元济主持影印古籍,广借国内外藏书,通过比较选取最佳底本。如《四部丛刊》所用底本,除涵芬楼已存的外,又借用国内外52家公私藏书,仅整部藏书即达277种,还不包括其他零篇散页。先生对这部书的辑印,从版本选定、成本核算、到纸张采购、预约发行,都亲自过问,一丝不苟。《百衲本二十四史》是古籍中的煌煌巨著,共3301卷,分订820册,准备工作用了近10年时间,校勘由先生一人承担,他为各书写了后跋和校记,有的一册即写了上千条校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修齐治平”的理想,在先生身上体现为既开拓创新又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并以其出色的工作和人格魅力,使商务成为各方面知识分子汇聚的中心,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镇。商务为知识精英提供用武之地,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文史专家和业务骨干。今天我们看到由商务出版的诸多版本优良、校勘精细的古籍,深为先生保存国故、惠及后人的历史责任感和辉煌业绩而感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