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云南:开创乡村教育新局面

2007-12-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玉兰 任维东 我有话说

初冬时节,记者行走在云南乡间,一座座花园式的乡村学校掩映在绿树红花中,孩子们骄傲地说:“这里最漂亮的房子就是我们学校了。”这一张张笑脸,是云南省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加投入优先发展农村教育的成效,是

老百姓对党的惠民政策的欢欣。老百姓都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这是西南边陲各族人民七彩明天的希望。”

边疆孩子不再“读书难”

“读书难”曾经是边疆群众生活“五难”之首,现在,“读书不难了,连乡村中学的校长都比过去好当多了。”不止一个学校的校长这样对记者说。“过去,光课本费收齐就非常困难。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后,再不用挨家挨户动员辍学的学生;学校日常开支的经费也有了保障机制,当校长不用为钱发愁了。”大理市民族中学校长常金瑜说。大理市民族中学位于太邑乡,学生都是彝族、白族和傈僳族,90%的人住校。全校421个学生,学杂费全免,每人每月补贴生活费35块钱,221个人免了教科书费,新建了教学楼、学生宿舍、教师宿舍。之前,这所学校的校舍是一座废弃的水电重型机械修理厂,学生宿舍是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工棚。现在,总投资38万元、孩子们期盼的运动场也快建好了,预计明年3月就可以使用。

2001年至2004年,大理市总投资4500万元,新建、改建、扩建、排危重建中小学校舍5万平方米。2005年,投入1078万元排除危房6443平方米。2006年到2007年,全市新建、修理校舍近10万平方米,消除D级危房1万多平方米,累计投资达到1.1亿元。

大理市教育局局长徐力进说:“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大理市下一步目标是努力建成能辐射滇西乃至东南亚的教育基地和人才培训中心。在‘十一五’期间将全市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从现在的8.5年提高到9.5年,实现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深山教师有安居

“深山教师在城里拥有一套宽敞明亮的房子,这不是梦想,这是党和政府关心山区教师,为我们办的一件实事。”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漠沙镇第二中学教师王平说起自己城里正在装修的房子,非常高兴。王平的房子是通过玉溪市农村教师安居工程认购的,在新平县城阳光家园小区,110平方米,12万多元,比县城同样条件的房子便宜3万多块钱。

西南边陲,自然条件艰苦,许多深山村寨一校一师,教师往往都是住在值班室里,以校为家,退休后没有住房,只能栖身在学校里。“授课卅年三米屋,蜗房蚕茧自甘之。窗风吼哮似荒野,漏瓦淋漓成小池。泥溅新书心忐忑,水淹铺下履参差。高楼大厦满城市,莫忘深山有教师。”这首诗发表于2006年4月23日的中国教育报,让许多老师深有同感,他们并不知道,诗的作者就是玉溪市委书记孔祥庚。2006年,玉溪市启动农村教师安居工程,凡是农村地区的老师都可以自愿在县城认购一套住房,与市场价相比,每套房子可节省3万-6万元。目前,在新平、华宁、易门三个县首批2008套房子正在装修,其他县市的工程也都进入实施阶段。玉溪市计划用3年时间投资20亿元,建设一万套农村教师安居住房。

安居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解决了教师们切身的难题,同时,这也是一项“远见”工程,关注农村教师生活状况,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对改变教师“由农村到城市”的单项流动,稳定农村教育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破解难题,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玉溪和大理的情况是整个云南重视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的缩影。从2003年起,云南省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力度,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增量全部用于农村教育。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初步建成,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城乡教育条件的差距在逐步缩小。

高中教育一直是云南教育的“瓶颈”,近年来,通过改革创新学校管理体制和机制,同时大力发展职业中学,切实突破了高中“瓶颈”,到2006年,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已达54.54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32.33万人,办学规模翻了一番;中职在校生达到32万人,建成一批起点高、就业率高的职业高中。

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云南多方创新,提升农村教育和教师的“软实力”。大理市创建城乡联动模式,通过开展联合校本教研活动,“名师”送教、送课下乡村,乡村教师到城镇学校“挂职”,建立了一整套城区教师对口支援乡镇、城乡教师双向流动的管理机制,对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从教研的角度做了成功的探索。全省积极整合师资培训资源,开展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等,建设农村教师队伍,深入推进新一轮民族贫困地区30万名中小学教师综合组织培训。同时利用远程手段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的试点,探索远程教育与校本培训结合的教师培训模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