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站直腰与挺起胸

2007-12-26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许志功  国防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将军衔。30多年来,发表上百篇学术文章,出版《黑格尔〈逻辑学〉研究》、《列宁认识论思想通论》等学术专著,主编《改革开放的哲学沉思》、《邓小平理论概论》、《伟大的理论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研究》、《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哲学沉思》等书籍。
主持人: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如何认识这一战略定位的重大意义?

许志功:这一战略定位深刻揭示了国防建设与国家发展的内在规律。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没有富国,不可能强军;没有强军,就不可能真正的富国。有人作了这样的比喻:如果说经济实力决定一个国家能否“站直腰”,那么军事实力就决定着这个国家能否在国际舞台上“挺起胸”。这个比喻不一定准确,但它反映了一个深刻道理:强大的国防从来需要强大的经济作为支撑,强大的经济从来需要强大的国防来保卫。“富国”和“强军”之间相互依存、互为依托,丧失任何一个,都会对发展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富国”的认识上,思想比较统一,但在“强军”的问题上,则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有些人只看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为一时打不起仗,国防建设可以放一放。这种思想和认识是十分危险的。当年,我国清朝的康乾盛世,只顾把眼光盯在“富国”上,创造了当时世界一流的经济财富,却忽视了“强军”,错过冷兵器向热兵器变革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造成而后中华民族在军事上的被动。惨痛的历史昭示我们:加强国防建设已不单纯是军事领域自身的任务,而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总体要求。

主持人:在“富国与强军的统一”这个问题上,理论界的思想并没有完全统一。有人说提早了,认为还是要坚持先“富国”、后“强军”的原则,军队还需要再忍耐一段时期;有人说提晚了,认为军队忍耐20多年,影响了国防和军队建设。该如何认识富国与强军的关系?

许志功:应该说,这些认识都是有偏颇的。实际上,我们现在作出这样的定位,是建立在对我国安全和发展形势的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基础之上的,是适逢其时的。一方面,随着国家建设的发展,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逐步从“国家主权安全”到“国家利益安全”,从“三维空间安全”到“多维空间安全”,从传统安全领域到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信息、意识形态等诸多领域。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迫切要求我们调整“军队要忍耐”的发展战略,坚持国防和经济两大发展战略相协调,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另一方面,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已经具备实现富国和强军统一的雄厚物质基础。

主持人:在新世纪新阶段,国防经济建设和发展面临着怎样的形势和任务?我党我军在指导思想上要有怎样的新境界才能推动国防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许志功:在新世纪新阶段,要想推动国防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首先要努力实现国防经济建设的全面转型。马克思曾经指出,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当前,国防经济建设和发展正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一是军事变革与社会变革之间“双重攻坚”,如何正确处理社会变革与军事变革的关系,把军事变革深深植入社会变革的大系统中,是国防经济建设的首要问题。二是机械化与信息化“双重建设”,如何实现机械化与信息化的复合发展,尽快提高保障我军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和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是国防经济建设的关键问题。三是军事变革与应急战备“双重任务”,如何既能为有计划、按步骤地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作好保障,又能为随时遂行应急作战任务作好物质技术上的准备,是国防经济建设的紧迫问题。完成这些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积极推进国防经济各个领域的全面转型。

国防经济建设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这是由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军事对抗方式决定的。这种融合式发展应当是全方位的,当前重点是要搞好七个融入,即要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划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将军队信息化建设融入国家信息化建设体系;将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将军事斗争需求和战场建设融入国家基础建设体系;将军队人才基础培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将军队生活服务融入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将国防动员融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只有把这七个方面的融入搞好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才能真正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才能以国家整体实力支撑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使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良性互动,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主持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要有什么样的新举措新思路?

许志功: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推动国防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包括的内容很多,这里只谈三个主要方面。

首先要着眼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推进理论创新上下功夫。创新是一个民族的力量源泉,也是国防经济建设的力量源泉和不竭动力。推进理论创新,必须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必须以当前所做的事情为中心,必须与我国国防经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如果我们在创新过程中,不顾中国国情和军情,盲目地把“照搬外国”当成“创新”,国防和军队建设就会走上歧途。当年,蒋介石政府及国民党军队,把翻译日、美、英等外国军事著作看作为“对中国传统军事的创新”,结果事与愿违:照搬日本陆军的典、范、令,与日本作战却总是失利。傅作义曾经回忆说,他的部队的每一个战术动作都在日本指挥官的预料之中,所以敌人应付自如。历史表明,离开中国国情谈借鉴,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国防经济基本原理指导下,充分借鉴中外优秀理论成果,创造性地解决国防经济建设中的实践和理论问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其次要着眼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在建立和完善国防经济体制机制上下功夫。体制机制也是生产力、战斗力。研究国防经济问题,应当抓住体制机制这些带有根本性、长远性的问题。经过这些年的调整改革,我国的国防经济体制机制的科学性、合理性有了很大提高,但军民两张皮、条块分割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体制机制调整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比如,如何创建中国特色的规划、计划、预算制度的问题;如何建立“寓军于民、军民兼容”的融合式发展体制机制问题;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的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问题;如何建立具有我军特色的联合保障体制机制问题;等等。要开创国防经济建设新局面,就要继续对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深入研究。

再者要着眼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大力协同攻关上下功夫。应该指出,协同攻关,不仅有理论上的协同和联合的问题,而且还有一个理论研究部门与实践部门的合作攻关的问题。把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既可以使理论研究人员的研究有的放矢,又可以使实践工作者的实践经验得到理论上的升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要像“探月工程”那样,各个部门齐心协力、同舟共济,才能以联合的力量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使国防经济建设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人物素描:赵和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