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培养文化新人 实现文化繁荣

2008-01-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韵 杨永林 我有话说

陕北的民歌、道情,安塞的腰鼓、剪纸、刺绣,凤翔的泥塑、版画、皮影,户县的农民画,商洛的渔鼓,汉中的桄桄调……从陕北到陕南再至关中,行走于三秦大地,各种充溢着乡土气息的民间文化扑面而来,让人应接不暇。

随着腰鼓、剪纸、绘画、民歌……各种民间艺术在国内走红,在国外扬名,陕西人看到了大世界

,看到了大发展,他们的思想在变化,眼光也更高更远。1998年,当许多城市人对互联网还不甚熟悉的时候,安塞县一位70多岁的农妇――剪纸艺术家白凤莲,就自费在陕西省的网站上制作了自己的网页,在互联网上宣传和推销自己的剪纸作品。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的转变,带来的是抢抓机遇的信心和勇气,是谋求发展变化的决心和思路。

培养新人传承文化

民间文化十分绚烂却也十分脆弱,人才的接续性是关键问题。陕西各市县的决策者们都强烈地意识到,培养新人是民间文化传承保护的当务之急。

在艺术人才培养方面,各市县都采用了举办民间艺术创作班、培训班的形式,请知名的老艺人集中授课,现场指导,口传心授,手把手地对民间艺术爱好者进行培养。这种以老带新的方法不仅使更多的爱好者提高了创作水平,而且挖掘出他们身上的创作潜质,涌现出一大批民间艺术新秀。

安塞县更是坚持从娃娃抓起,在全县中小学校实施“四进”课堂工程:剪纸进手工课、农民画进美术课、民歌进音乐课、腰鼓进体育课。这样既拓宽了素质教育的途径、用乡土文化陶冶了学生情操,又传承了优秀民间文化艺术。他们的大胆尝试取得了一定效果。记者在安塞县城的体育场偶遇一群打腰鼓的小女孩,她们都是安塞县第一小学的学生。别看她们岁数不大,但腰鼓已打得有模有样,对腰鼓的历史也能说上几句。8岁的刘小未从4岁就开始打腰鼓,算是个老鼓手了。她说,原来是自己在家瞎打,上学后,腰鼓是学校体育课的内容,一招一式都有人教,学得更系统,也更加喜欢了,还动员父母跟着一块儿学呢。

汉中市委书记田杰透露,市里正在筹备一台民间艺术晚会,把汉中市的桄桄调木偶戏、端公戏、秦巴山歌、川江号子等“土得掉渣”的民间艺术集中展示出来,这既是对公众进行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知识普及,也是唤起社会各界对这些“宝贝”的关注,更希望能发现和吸纳些传承民间文化的新生力量。他表示,2008年汉中市将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对民间文化的扶持力度,挖掘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提高传承人的经济收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展示舞台。

整合资源发展产业

整合民间文化资源,促使其作为一种文化资本融入当代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建设。在陕西,这不再是停留在文件中的设想,一些地方已经率先起步了。

沿着一条3米宽的水泥路,记者进入宝鸡市凤翔县六营村。这是一个以彩绘泥塑为主导产业的村子。村口立着的信息发布栏上,醒目地印着凤翔地区信息专家查询热线,村里哪家有哪种产品也写得清清楚楚。外人进村一目了然,可根据需要按图索骥,要咨询也能找到相应的专家。

胡新明,六营村彩绘泥塑的领头人,2002年马年、2003年羊年、2007年猪年邮票的设计者。他设计的生肖邮票既有传统的古朴也透出现代审美气息。指着摆放在自家院中大大小小的泥塑,他对记者说:“民间泥塑要发展就决不能拘泥于传统。传统工艺中的精华要吸收,但也要勇于创新,结合现代人的审美,在作品中大胆融入现代元素。”正因如此,他的作品十分畅销。如今,他的年均纯收入可达30万元。他还带动村里70%的村民从事泥塑手工艺的专业加工和生产,月生产3万多件,2006年全村仅泥塑一项就收入680万元。据介绍,在六营泥塑的带动下,凤翔县的木版年画、社火脸谱、牛皮灯影、罩金漆器等民间手工艺及礼品包装等相关产业也都迅速发展起来。

与大多数地方以民间文化为依托、用开发产品增加销售为主的产业形式相比,坐落在西安市长安区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应该属于另一种方式。

博物馆的创办人王勇超是一位工程师,出于对陕西民俗文化的热爱,用了20余年,累计投资两亿多元,收集抢救保护周、秦、汉、唐以来特别是宋、元、明、清的石雕、木雕、砖雕、关中古民居及人民生产、生活、习俗、风情等各类遗物和名人字画共33600余件(套),征集保护了40院近千间明、清古民居,还收集整理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各种地方戏曲、工艺作坊、礼仪、俗规,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关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审美、劳动、居住、习俗风情等历史风貌。

记者看到,博物馆分为民俗文化展览区、古镇游览区、文化名人活动区、关中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和会议中心。每个区域既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和用途,又彼此呼应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民俗旅游链。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功振说:“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不仅是我国民俗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地,而且是西安市乃至全国不可替代的大型民俗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擦亮招牌发挥优势

民间艺术带给陕西的不只是荣誉,也不只是艺术本身,最可贵的应是它所激发的生机与活力,是陕西人意识的更新和思想的进步。现在的陕西人在保持以往的憨厚、朴实之外,更加鲜活起来。

陕西省提出要建设西部强省的宏伟目标,并指出,作为一个综合性目标和总体要求,主要体现在经济强、科教强和文化强三个方面。其中实现“文化强”就是要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使全省的文化事业整体水平和文化产业实力处于西部前列。

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认为,文化建设是党和国家“四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贯彻落实这一战略举措,当前在陕西省就是要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实现“文化强”的目标。

在进行了广泛调研和缜密的论证后,陕西省认为,本省民间文化资源独具魅力,如以秦腔、眉户、商洛花鼓等传统戏曲和安塞腰鼓、农民画、泥塑、长安鼓乐、陕北民歌、皮影、剪纸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品牌,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有较高的声誉。这些资源是巨大的推进实现“文化强”的潜在优势。

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如何把“民间文化”这一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如何让它为推进“文化强”的实现、为和谐文化的建设更好地发挥作用,陕西人仍在思索、在探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