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2007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2008-01-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光明日报》理论部 《学术月刊》编辑部 我有话说

编者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2007年是哲学社会科学深入发展的一年,对这一年的学术状况进行回顾、梳理和推介,忠实记录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轨迹,充分反映新时期学术研究的趋向,对于推动学术创新、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从而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继2006年成功举办该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之后,本报理论部与《学术月刊》编辑部继续合作,经过读者调查、学者推荐、专家评议等多轮严格评审,评选出2007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本刊今日刊出,以飨读者。

热点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进一步深化

入选理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这样一个完整的与社会主义制度紧密结合的观念体系。2007年,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热潮涌动,大型的学术研讨会、报告会多达百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此为关键词的条目近千篇,百度、谷歌搜索引擎上的条目达上百万条。

学术界的讨论呈现出三个特点:其一是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的展开。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基础、范畴体系、逻辑结构、本质特性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作了全面探索,富有理论深度;并对它的内涵、功能、目的、历史渊源与现实要求,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它与现实社会主义制度及其经济基础发展相互之间的关系等重要课题,结合具体实际展开研究,涌现出众多创新成果,诠释与丰富了这一命题的理论内涵。其二是多学科的互动与交叉。哲学、政治学、历史学、文艺学等都发挥各自学科的优势,使研究更具理论张力。其三是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开放性体系,对它的研究必将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充实和完善。讨论把大量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作为理论创新的时代资源,从而为研究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①路建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大课题》,载《人民日报》2007年8月3日。

②广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载《光明日报》2007年2月13日。

③乔法容:《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9期。

④张传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法论思考》,载《求是》2007年第20期。

热点二:对“生态文明”的多元解读

入选理由:“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个新型文明形态,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一起构成了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随着2007年“生态文明”首次被纳入国家未来的战略布局,以往学术界所关注的“生态文明”的热情再度高涨,追求生存本位的智慧表达和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体验与深层觉悟成为学者们的共同心声。

经济学界开始改变传统经济学不把生态要素纳入其研究范畴与学科体系的做法,一种新的经济学范式――生态经济学正日益从边缘学科走向主流学科;将人文、生态理念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分析结合起来,力图从制度层面探索生态问题根本解决途径的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也为学者们重新思考“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孰者优先”的话题提供了想象空间;生态伦理学则以其特有的精神力量,为重构人类的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通过生态意识的培育来规约人类的张扬与轻狂而努力;孕育了丰富“生态”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也成为学术界寻求“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治愈现代性“异化”之病的又一个期待;文艺理论界利用生态批评视野,反思百年中国文学史书写,提出了弥补百年文学史书写缺乏生态维度缺憾的问题。学者们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将会持续成为学术界研究和争论的热点。

①王雨辰:《制度批判、技术批判、消费批判和生态政治哲学:论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论题》,载《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②刘文良:《当前生态批评理论研究的缺失》,载《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③王如松:《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城市》,载《学术月刊》2007年7月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