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武强年画:致力点缀新生活

2008-02-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耿建扩 我有话说

开栏的话

我国有数千年文明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成为民族文化的基因,成

为民族凝聚力的源泉。然而,时代在发展。正如《南齐书・文学传论》所指出,“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在继承传统文化的时候,如何将这些基因注入现代生活甚至时尚生活,使它们更好地保存、创新、壮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崭新课题。今天,本报特辟《激活传统文化基因》专栏,以2月15日5版《杨柳青年画:在濒危与繁盛间跋涉》一文提出的年画问题切入,与读者共同探讨有关传统文化继承、更新的路径。

在著名的年画产地河北省武强县,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了年画衰落的原因:年画的生产、销售最大的市场是农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居住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迁往城镇住上了楼房,绝大多数民宅也已不是原来的土坯房,土炕换成了木床和席梦思,张贴年画缺少了载体。在新式民宅内,年画的装饰功能大大减弱。

随着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年画中大量的神像画也没了市场。现在电灯的普及、工艺彩灯的流行,使传统的“灯谜画纸”失去了原来的风采,艺人们只好把那些精美图案辑印成册,供人们收藏、研究,保存在美好的记忆里。现代文化的多元化以及高科技时代的到来都对传统年画工艺形成强烈冲击。

回顾武强年画曾有的辉煌,业内人士不无自豪:“直到清末民初,武强县城南关还存在有字号可考的画店144家,县城周围六十多个村庄,上千户作坊从事画业生产和销售,最高年产量达一亿对开印张,在外地设有批发加工点180多处,行销大半个中国,是北方最大的画业中心。”

当今时代,年画这种附着于农耕社会的农耕文化产物,正面临着现代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怎样把过去对人们生产、生活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宝贵文化遗产保护并传承下去,是武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的课题。

近年来,武强县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大县建设的实施意见》,将年画作为县里的主导文化产业加以扶持,成立了“武强年画抢救、保护领导小组”,致力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仅武强年画博物馆就抢救保护古版2000多块,年画资料4000多件。武强县荣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特别贡献奖。2003年和2006年,这个县两次发行武强年画题材邮票,开展“武强年画中国行”等系列活动,使武强年画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在文化部公布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十大试点中,武强年画榜上有名。2006年,武强年画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近年来,武强县一批年画工艺传人,在保持传统工艺基础上对年画内容进行创新,并探索将传统年画从墙上搬到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室内装饰品和荧幕上,开发出了一系列新产品,深受群众喜爱和市场欢迎。有的民间工艺大师创造性地用一些年画精品装饰居室和办公场所,既有品位,又很时尚。

如今在武强的宾馆饭店,外来的客人在用饭、休闲之余,常常能品味武强年画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的艺术享受。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下,武强年画正在焕发新的光彩。在武强县,形成了一个以武强年画博物馆、武强年画出版社、武强年画学会、县职业学校工艺美术班和德艺斋、瑞升祥、民艺苑等60多家画店和作坊为一体的年画产业格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