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点点红灯

2008-02-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华夏 我有话说

华夏本名刘利国。生于1965年。曾在各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及散文随笔500余篇,200余万字,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黄峪口》、短篇小说《小学同学》、散文《三个人一双眼睛》等。北京作家协会会员。

常常是在雪夜,见干涸多年的河道里有点点红色的灯笼,伴着鼓声

,悠悠地晃着,近了。

最先看到的总是孩子。于是那孩子就极兴奋地满村街里狂奔,同时扯着嗓子大喊:“玩艺儿来啦!玩高跷的进村啦!”

正在热炕头上坐着磕瓜子、剥花生、聊家常、讲笑话的人们赶紧下地,穿鞋,披棉袄,来到学校或场院。那里也早已装上了一千度以上的大灯泡,亮如白昼。新沏的茶水正冒着热气和淡淡的清香,是为玩艺儿的人准备的。

这种情景通常出现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的那段日子。

文化人管玩艺儿叫花会。农村人很少这么叫。

玩艺儿的种类很多,最主要的是高跷、旱船、秧歌、狮子和龙灯。各有各的玩法儿,各有各的风格、神韵、境界和难以言传的心劲儿。

我们村的高跷是远近闻名的,有自己的章法,自己的绝活儿。

我大爷年轻时是个玩高跷的好手。他最擅长玩的是一种叫“高跃”的丑角。我大爷老了,七十八岁了,拄着拐杖看村里的玩艺儿。他的两眼一刻不离场子里的丑角高跃。他很失望。他说那个玩高跃的小伙子玩得傻,不得要领。他说要玩好高跃光会出洋相不行,得有真功夫。

我大爷越看越来气,胡子开始哆嗦。他容不得有人糟踏“艺术”。他走到打鼓的跟前,说:你先停停。鼓声突然断了。正在扭动的人们一下子僵住了,问:咋啦?

我大爷对那个玩高跃的小伙子说,你下来,你看看我是咋玩儿的,好好学着点儿!那人把拐子卸了,把身上的长袍儿脱下,把带红缨的帽子双手捧着,呈给我大爷。

我大爷扔了手中的拐杖,抖擞精神,就要换衣服绑拐子。他的儿子和闺女不干了,说爹你都这岁数了还逞啥能,说你走路都不利索了还想蹬着一米一十高的拐子蹦高跷,说你这不是疯了吗!

我大爷说你们都给我站远点儿。谁也拦不住他。他换了衣服,绑了拐子,端正了一下头上的帽子,站起来,试走了两步后,对吹鼓手们喊:起家伙!

锣鼓锁呐声齐鸣!

我大爷走起来,跳起来,扭动起来了。只见他挤眉弄眼,上蹿下跳,脖子像蛇一样扭动,头顶的那缕红缨宛若一小朵火苗儿忽闪忽闪的。那个神,那个味,那个韵,那个逗乐劲儿,立刻博得了热烈的欢呼和掌声。

年老的又重温了我大爷早先的风采,年少的这次可大开了眼界。

七十八岁的我大爷人老心不老,人老不服老,跳得开心,扭得忘我,兴奋得眉毛胡子都有了灵性,一根根也随着鼓乐声上下左石地摇摆起来。

我大爷的木头拐子踩在一个小石头儿上,重心失控,一个倒仰摔倒,再也没有爬起来。儿女们哭着把他抬回家。

我大爷这一跤摔得可不轻。在被窝里躺了好几天。

这天夜里,躺在被窝儿里的我大爷挤眉弄眼地做鬼脸儿,脖子又像蛇似地扭动,肩膀也一耸一耸有节奏地动个不停。我大娘吓坏了,问:哪儿不舒服,是不是痛劲儿又上来啦?

我大爷一笑,说:你听外面的鼓声又响啦。说完,肩膀用力一耸,离开了人世。他的脸上始终荡漾着很知足的笑意。

我们村的大人孩子都会踩高跷。但是小孩子要想加入村里的高跷队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我们村的高跷在正月要到附近的几十个村子里去“拜年”,这就需要功夫最好的人参加,怕孩子掺和进去给村里丢人现眼。

我是村里小孩子中第一个被选中,允许加入高跷队的。那次高跷队里一个队员家里出了事,出现了一个空缺儿,领头儿的四下一望,说:三国,你来试试。我喜出望外,接过拐子和一身黑色长袍,另外还接过了两截木头棒子。

我要玩的角色是打棒儿的,这一角色代表什么,我至今也没有弄清,这个角色是跟在老渔翁的后面,左一冲右一撞,像个愣头青似的。手中的两截儿木头棒子,头上一下,头下一下地敲击,其实很简单,是个最没多少花活的角色。

当时我把这一角色想得非常复杂,生怕玩不好再给撤下来。开始我走得小心谨慎,步子和手中敲击的木头棒子都不能很好地配合鼓点儿。刚走了两圈儿就走出一身的汗,感觉每双眼睛都在望着我。

玩了整整一个晚上,竟把棉衣湿透,渐渐地熟练,散场时,领头儿的说:三国玩得不赖,明天还来吧。我很高兴,顿时把一晚上的疲劳忘净。

那时我的学习成绩很糟糕,寒假时的“家长通知单”上的评语常常会让母亲怒不可遏,于是天天把我关在家里做功课,不许出去和别的孩子疯玩儿。可这次玩高跷,一玩就是大半夜,母亲不但没有反对,反而很支持。

在半个月的时间里,我天天跟着村高跷队外出到其它村庄去玩,一玩一整天,还要再加半夜。每天玩罢归来,我的棉衣都是湿透的,母亲天天夜里给我烘烤。烤干了,第二天再穿上出去玩。我的腿因为绑着木头拐子蹦高跷,都磨肿了,累得骨头都快散架了,有时想偷懒儿不去了。这时,母亲就一边给我揉腿,一边鼓励我坚持。早晨村里招集人的鼓声一响,母亲就催促我快点儿去报到。

那一年我十四岁。

我在村里的高跷队成了一个不可缺少的人物,并且开始为村里的高跷队增光添彩,是在玩“老座子”以后。

有一次村里的一个玩老座子的人摔伤了,找不到合适的人选。领头儿的就说:三国,你来试试。于是我脱下风度翩翩的舞扇儿服,穿上了又丑又老的和我的年龄性格不相称也不协调的老太太的装扮。

老座子是高跃的搭挡,也是丑角。高跃是个老头儿,老座子是老头儿的老伴儿,老太太。

开始我没想到我会玩出名堂。我按旧时代老太太的打扮,右手拿着把大蒲扇,左手握着一根长烟袋,一坐一坐地和高跃逗,慢慢地我入了境。我学着我奶奶的样儿,神神叨叨的,身子一蹲一蹲地走得很趔趄,嘴一抿一抿的,一脸苦相。我比别人玩得更投入,常常别出心裁,想出很多老太太们的花样,配合着高跃,把一对老夫妻那种相亲相爱、诙谐幽默的劲儿给抓住了,于是就很传神。我把这个从未被人重视过的角色,推到了引人注目的位置上。我让老座子喧宾夺主了。

那时我们村玩老座子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我,另一个是一位中年妇女。我们的风格各异,她胖我瘦,她形似我神似,我们是村高跷队有史以来玩老座子这一角色的人中,最出色的天才。

记得有一次,我们去一个大村玩高跷,天降瑞雪,是夜里,场院里挤满了人。他们没料到我们村的高跷队里藏着这样两个出色的老座子。他们被征服了。他们喊着:“胖老座子玩得好!”然后拼命鼓掌。

于是那个玩老座子的中年妇女,扭得神采飞扬。接着他们又喊:“瘦老座子,玩得好啊!”掌声又起。

于是我扭出来,使尽浑身的解数,调动起每根神经,进入了“忘我,无我”的境界之中。

我们两个人把气氛推向了高潮又高潮。人们迟迟不散,情绪高昂,全忘了天上的小雪已经变成了纷纷扬扬的大雪。

在以后的十几年中,我外出上学、工作、成家,很少回村。村人们每到正月看高跷时还会念叨我,说:三国那小子也不回来,他玩儿的老座子怕是再也没人能比得过了。

两个高跷队相遇在一个村子里那可就有好戏看了。非得比出个高低不行。这样的事情我们遇到过多次,但每次我们都能够很轻松地胜出。赢在功夫上。因为我们村玩高跷的历史很悠久,早些年曾进京城给皇帝玩过。这是村人们很荣耀的一件事。人们总是提起,那时胸脯很自然地就挺了起来。

可有一次我们遇到了强劲的对手。首先是他们的阵容庞大。我们的村小,高跷队里只有不到三十人。而对方的人数却是我们的两倍还多,有七八十人。那要是走起来,舞起来,扭起来,真让人眼花缭乱。其次是他们的功夫也不软,会很多高难动作,并且都是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和如花似玉的大姑娘。我们这边儿的年龄则参差不齐,老者占多数,这在气势上就不行。但我们不服,要和他们比。比功夫,我们的高跷曾受到过皇帝的称赞,还能栽在他们手里!

我们把祖辈流传下来的看家本领都拿了出来。

没想到我们会的他们也会,因为人多,又年轻漂亮,观众像浪头似地涌来涌去几次后,停在他们那里不再动了!

我们村里那个领头儿的从来都是四平八稳地走路,这会儿却像火燎屁股似地上蹿下跳。他用冒火星儿的声音喊道:“找扁担!”

这一嗓子,把围观的人都给弄愣了,好半天没明白是咋回事。领头儿的又喊了一嗓子:“给我找根扁担来!”

观众迟疑着以为他要找扁担打人,等他喊了第三声后,才有人跳起来,跑回家抄一根挑水用的扁担出来。

领头儿的把扁担递给两个踩高跷的中年汉子。两个人各扛着扁担的一头,又选中了一个最漂亮的踩高跷的大姑娘,几个人把她举起来站在了扁担上。

拐子高一米一十,两个中年汉子每个人都在一米七十以上,这样扛在两个汉子肩上的扁担离地就是两米八十以上。那个大姑娘站在离地二米八十多的扁担上,挥舞着右手的扇子和左手的花手绢儿,动作优美,轻松自如,脸上的笑也是流动着的,宛若下凡的仙女。

扁担下面的舞扇儿们,高跃们,老座子们……和扁担上的仙女逗起来,扭起来,呼应起来。观众们扭回头,眼睛直了,表情僵了,一动也不动了。片刻方醒,却不敢鼓掌,人人手心里都捏着一把汗,生怕咳嗽一声把“仙女”震落在地。

等仙女安全落地,掌声才狂风般地刮起。

观众一个不剩,全涌到了我们这边儿。连那边和我们较劲的高跷队也走过来,连说:“服了,服了!这回算是领教了!”

接着,我们又拿出了第二个绝活儿。这个绝活儿叫骑象。五个踩高跷的汉子立成五根柱子,然后上去三个人,把小腿和两只手臂支撑在前后两个人的肩上,弓起身子趴着,再上去两个人,也是这种姿势,再上去一个人,姿势同,再上去一个最漂亮的媳妇,坐在这个躬身爬着的男人的腰上。这样,上下共五层。高度可想而知。

这就叫骑象。这只“大象”开始走动了。从那个村子的西头,一直走到东头,全村人都走出家门,把街道灌得满满的,像一条混浊的河流。

人们一直把我们送出村口,当我们坐上大马车,准备回家时,他们才想起来鼓掌。

这两个绝活儿,我们轻易不在村子外面玩儿,算上早先给皇帝表演的那次,这是第二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