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南山感怀

2008-03-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钟康惠 我有话说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创建于1908年,学校始名华英小学。1926年定名为四川省立绵中。1939年国立六中由山东内迁至绵阳,两校合二为一。1950年,绵阳解放,人民政府接管学校。1953年,学校被确定为四川省首批办好的十四所中学。1960年,学校更名为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至今。1978年,学校被确定为四川省首批省级重点中学。2000年,南山中学成为四川省首批国家级示范高中。100年来,南山中学形成了“爱国读书,勤勉诚朴,求实向上,民主创新”的精神。学校坚持“让学生做成长的主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以“培养大批基础牢、素质高、发展潜力大,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为培养目标,以学风浓厚、教风严谨、教学质量高而闻名全川。一代诗人贺敬之,两院院士徐叙2、马祖光、张嗣瀛、张广学等知名学者先后在这里求学。

 

光阴荏苒,许多事、许多人,均渐行渐远。然而,南山之情却慢慢成结,散之不得。

南山,有无数。陶潜的悠然南山,并非我之期翼。让我梦萦的南山,又名塔山,坐落于美丽清新古韵悠长的涪城,位列绵山之阳四大名山之首,记忆起来极其简单:南塔北龟,东旗西鼓。

巍巍南塔,昭示着古远的灵智,仙庵白云传颂着无与伦比的秀美。这一切,没能逃过一位英国人的眼睛,于是便有了演绎百年、盛名远播的学府――绵阳南山中学。

我结缘南山,早在孩提时候:一个左姓老三届学长,给我们神侃南山“三李”如何了得。当时,心里极是仰慕。后来,作为一名非常普通农村男孩,经过努力成了南山学子,方知“三李”乃李兴猷、李学远、李建中三位老师。从此,不仅有幸亲耳聆听“三李”的教诲,而且结识了蒲泽修、房星运、李玺民、杨正刚、张胤勤、魏和德、邓宗奇、傅仲平、陈昌隆、何秀峰、陈宝玉等扶携我的恩师们。

我之结情南山,更缘于南山造就了今天的我。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和城里孩子相比,具备许多优点,诸如踏实、勤奋等;但也有不少局限,诸如见闻甚少、不灵光之类。其实,一切都是环境使然,大可不必和人的可造与否、玉的可琢与否相联系。我们从心里感念当年众多恩师不离不弃、呕心哺育之情,这正是中国教育之魂。这大概也是南山中学得负盛名的最深层次原因。

无巧不成书,侄儿也有幸考上了南山中学。他年轻,用时兴的词讲,有点“愤青”。偶遇闲暇,与他聊起了当代的中学教育,说起时下某些中学如何把孩子“箍”得紧,他便来了句“哼,情商都箍成零了”。人非草木,怎能无情?情即丧尽,何以为人?学校本来是育人之所,却硬要变成造就考试机器之地,难道不是一种悲哀?

在南山的岁月里,即使面对当时全国平均百分之二、三的升学率,也没有像别处那样箍得紧,周末仍然是自由的:可回到父母身边尽享无伦,也可以自由地查漏补缺……及至上得大学,我们的考分尽管不比别人高,却也是自有所长。不久,便名列前茅了。

文理并重,是南山中学的一贯理念。我是学理科的,但数、理、化并不是我的真正强项。那年的高考,语文考了理科班的最高分。

最近看到一则消息,钱学森先生对温家宝总理讲,他是学理的,他父亲同时要他学文史一类,结果让他受益终身。杨振宁先生在南京大学演讲时的一句话,叫我至今不能忘怀:“科学就是一种追求美的学问”。

大师们的感悟之语,想必自有其道理。而我自身的感受却是异常深刻的:这些年来,正是较厚的语文功底帮了我的大忙。

其实,文明的传承,意志的统一,思想的交流,情感的表达,成果的发表,没有一样可以离得开语文。所以,我从心底里感谢南山中学的文理并重理念。人文南山,南山人文,是我得有今天的又一重要因素。

初上南山之时,农村大锅饭欲破未破,农村同学大多薯苕相佐,咸菜相伴。而我父母年迈,家道寒贫尤甚,以致一位初中同学的五角零钱之助,让我感念至今。

当时,校长彭森等领导,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为我们一干穷困同学资以每月拾圆的特等助学金;李玺民老师给我以副本之助,魏和德老师则送我以寒衣,其他老师也以不同方式关爱我们。种种温情,不仅伴我顺利完成高中学业,而且绵延至大学生活,温暖至今。

现在,都讲人文关怀。其实,南山人文,甚久矣,莘莘学子谁不知?书是不能不读的,但只会读书却不是好事。在南山时,衣服自己洗,清洁自己做,集体活动必须参加,社会生活在这里得到充分预演。同时,公益活动也轰轰烈烈,至今高82级1班的“火车头”名号仍犹在耳。

记得在南京大学学习的时候,岩石学家周新民教授讲他自己的感受:文革时期,闲而无事,便把图书馆中所有的岩石学书籍、文献都通读了一篇。最后,他发现,许多书原来是可以不读的。

这些年,自己也做点学问,结果发现,做来做去,要有新意,还都是些基本的东西在起作用:立题必须从基本概念入手,然后运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去探究。一些貌似盛大的成果,剥掉花哨的外衣后,基本的东西也就那么一点。

由此可见,掌握点基本的,才是最重要的;作为学生不能只会读书,其余的,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

俗事纷扰,已使我多年未能回返母校,拜见师长,鲤对感恩,不免常常怅然。然而,梦里常见南河潺潺流淌,拾级而上的南山学子匆匆的身影,葱郁的南山森林,浮动的七里花香,还有那古朴的八角钟楼,巍峨的黑楼和灰楼,以及我20多年前植下的那棵梧桐……

感怀南山,思绪万千。恍惚间,又闻咏叹:母亲笑阅百年人间,游子天涯思念难断。学弟师妹选择勿憾,古朴神韵铸就利剑。起落沉浮乾坤自转,成败得失天地公断。上得南山风光无限,桃李寰宇青春永焕。

(作者系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资源工程系副主任,理学博士、教授,四川省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西南地区的区域成矿和区域找矿等科研工作,主研或主持国家、中日合作、省、部及地方横向科研项目26项,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3部。绵阳南山中学1982级校友)

 

■母校回望

    冯天瑜    《高中忆旧》2008年2月13日七版
    李娜      《南门小学伴我快乐成长》2008年2月23日四版
    方汉奇    《我在师大二附小的三年》2008年2月27日四版

网络支持:光明网

新浪网・新浪博客

人民网・文化频道

互动热线:010-67078528 67078146 Email:mxla1008@yahoo.com.cn

Blog:sina.com.cn/mxlz1008

通讯地址:北京市珠市口东大街5号光明日报教育部、新闻报道策划部100062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