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两读《姚雪垠传》

2008-04-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田海 我有话说

乘坐航空大巴从西单到首都机场,刚好一个小时车程。就在大巴抵达候机楼前那一瞬间,我在这一段车程中所发出的9条短信中的最后一条,也在司机刹车的那一刻发送完毕。前8条短信,是发给各方师友的,表示感谢并辞行。而发给《姚雪垠传》作者许建辉的这第9条短信,未言感谢,只谈感受,只谈我于昨天晚上初读《姚雪垠传》的感受

。短信是这样写的:“昨夜读传通宵未眠真实真情历史画卷传主栩栩背景宽宽浮沉晴晦笔底云烟告慰逝者启迪明天情思未了将翱蓝天”。在即将飞返深圳的那个早晨,我没有将京郊沿途奥运临近时的各色新景尽收眼底,却将新鲜的读书感受放飞在北京早晨的网络天空。

说是初读,其实是匆读急读。一部近48万字的著作,一部记录了一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89年曲折跌宕丰富多彩历程的长篇传记,岂是一个晚上就能读完的。初读匆读急读是为了解渴,那48字的四言短信不过是解渴后一种快感的表达。所以,在几项紧张工作告一段落后,我利用国庆假期的7个夜晚,开始了初读后的再读,我的“国庆七夜读”。

许建辉所著的《姚雪垠传》确是一部很大器的著作。以褐色为基调的16开本封面上,已经走出逆境的姚雪垠,身着西装,灿烂的笑容中溢满自信和坦诚。封面右侧是那封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通天”信的节选。在“文化大革命”中,为改变自己极为艰难的处境以完成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创作,以“填补起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长篇历史小说的空白”,处在人生低谷的姚雪垠,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向毛泽东主席寻求支持。如果不是当时的特殊政治环境所迫,如果没有非凡的抱负和雄心,一般人是不敢也不愿意这样做的,这也是姚雪垠的不同凡响之处。

封面的大器还仅仅是形式。从内容上看,共计“十四章”加“尾声”加“后记”的宏大篇幅,许建辉充分发挥她的优势――用她那支整理过《李自成》第四、五卷,主编过11卷本《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珍藏大系》因而更有灵气的笔,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以姚雪垠为主人公,以100多年来的沧桑中国为背景的大型历史画卷。我们跟着许建辉那支充满灵气的笔,跟随传记主人公从“古老的南阳盆地西尽头”那不舍昼夜的清凌凌刁河水畔,开始了解他那充满艰辛、特立独行而终获成功的人生之路、文学之路。主人公在漫漫人生路上、文学路上的所有播种与收获,奋斗与挫折,开心与无奈,逆境与成功,悲辛与反抗,性格中的优势与劣势,与其他文学大师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点,与客观世界的磨擦、磨合、碰撞、相知,内心世界的急剧或微妙的变化,作者为我们娓娓道来,或长或短、或详或略、或粗或细、或显或隐,把一个真实的、与众不同的姚雪垠交给了我们,同时交给了我们许多思考。

姚雪垠给我们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作,但人们最熟悉的还是《李自成》。相当一个时期以来,姚雪垠和李自成是人们心中互为链接的两位人物、两个名词。姚雪垠由于读李自成而写《李自成》,而许建辉呢,她是在读姚雪垠,她因为读姚雪垠而写《姚雪垠传》。因为我与姚雪垠仅有两次短暂的接触,也没有遍读他的著作,所以难以评价许建辉是否完全读懂了姚雪垠,但一传读毕,我感到自己对姚雪垠的了解从过去片断模糊的状态中走了出来,因为许建辉给了我们一个甚为丰满而且栩栩如生的姚雪垠。力求真实,是这本书的灵魂。许建辉不因数载跟随姚老受益良多而不吝溢美,也不因斯人远去、时世事变化而人云亦云。我清楚地记得,在第十二章第一节“苦尽甘来”中,许建辉对姚雪垠东北之行的情绪变化就明言自己的看法:“这次东北之行,前呼后拥之排场,既使姚雪垠于心不安,也让他颇有些自得之意。青年时代种下的骄狂病根,不幸复发大概就是从此时起。”听得出来,涌上作者心头的不仅有遗憾,也有痛惜。

同样听得出来,许建辉对姚雪垠“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炎凉世态颇感不平。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对这样一位虽历经磨难,却仍以一腔热血为中国文学事业奋斗不息的文坛健将、文学大师的不敬都是对历史的蔑视、对今天的轻视、对未来的短视。记得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第八次文代会、七次作代会上的讲话中说过,“无论是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如火如荼的和平建设时期,我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响应人民和时代的召唤,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进步号角,通过各种艺术方式讴歌人民、昭示光明、凝聚力量、鼓舞人心,激励亿万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这“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当然包括着姚雪垠的一份。今天,许建辉用她真诚的心、诗意的情和充满灵气的笔在传记姚雪垠一生时肯定了他的作用,也给众多活跃在当今文坛上的作家以许多启迪。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的作者熊召政,就常常满怀感激地谈起姚老,并以姚老对他所讲的“作家要有垫后脑勺的作品”一语告诫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并终于像姚雪垠一样,成为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

当代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写作已成为斗艳争奇的文学园圃中一道亮丽的景观。当岁月开始梳理和品鉴中国现代长篇历史小说的成果时,我相信,历史一定不会忘记姚雪垠――这位中国现代长篇历史小说领域的拓荒者。许建辉撰写的这部姚雪垠传记,就是为梳理和品鉴工作所作的一份努力。想到这里,我感到应该向许建辉再发一条短信,为她挥洒心血写出《姚雪垠传》送上真挚的祝贺与谢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