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武当文化研究的新视角

2008-04-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固盛 我有话说

武当山以道教名山、世界文化遗产的身份饮誉海内外,而以武当山为载体形成的武当文化更是独具特色。古朴雄伟的道教建筑、清远飘逸的玄音妙乐、灵动变幻的武当功夫,都是武当文化留给世人的深刻印记。但这些还只是武当文化的表象,其深层的文化内涵要比这丰富得多。近读梅莉所蓍《明清时期武当山朝山进香研究》(华中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就感觉到武当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而且为读者全面了解武当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近年来,史学界比较重视“眼光向下”的研究思路,关注下层民众的社会生活、组织结构、宗教信仰及思想状况等,并试图“由下而上”去探求历史的真相。《明清时期武当山朝山进香研究》一书的匠心之处也在于此。作者以明清时期武当山进香为切入点,通过对香客朝山进香活动的具体考察,包括朝山古道的变迁、香客的身份、朝山的目的、香会的组织情况、政府对进香的管理等等,以期了解民众对真武的认识,考察道教真武信仰在民间的传播与影响,并由此探讨信仰习俗与社会经济、宗教活动及人口迁移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重新发掘明清时期武当朝山进香这一民间信仰活动的文化意义。这一研究视角,与过去“眼光向上”的研究,如封建帝王对武当道教的重视、文人墨客对武当山的吟咏歌颂之类相比,不能不说是一次新的突破。

对民间信仰习俗的研究,田野调查自然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点前辈学者曾作出过非常成功的尝试。例如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顾颉刚先生为首的一批学者对位于北京西部的妙峰山进行过两次实地调查与考察,对妙峰山的进香民俗作了专门的研究,开了我国民俗学田野调查研究的先河。《明清时期武当山朝山进香研究》在这一方面也作出了很大努力,作者曾先后五次去武当山、丹江口、十堰等地进行田野调查,不仅获得了大量口述资料,而且获得了与武当山进香有关的碑刻、匾额、器物铭文等第一手资料。而新材料的运用,便构成了该书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宝贵的材料,或耸立在进香神道的两旁,或隐藏于宫观神像的背后,历经风雨的剥损与岁月的磨蚀,但长期以来很少有人加以注意。本书作者则不畏艰辛,共收集到武当山元明清时期的碑刻摩崖一百余通,器物铭文及匾联二百余条,从而很好地解决了本研究中传世文献关于一般民众生活史料不足这一难题,并对武当文化研究史料有发掘保存之功。

如果说新视角、新材料是本书的显著特色,而作者成功运用历史文献学、历史人类学、宗教学、文化地理学等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也是值得称许的。有了田野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再加上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武当山朝山进香这一习以为常的民俗活动,经作者的解读后令人耳目一新。例如关于“烧龙头香”,在一般人眼里,这只是武当南岩一景,而作者却从宗教与社会关系的角度进行解析,由此看出中国民众的思想意识中并不缺乏虔诚的宗教信仰。又如作者从武当山金殿四周围绕的148根青铜栏杆上的铭文,注意到明代云南地区真武信仰的兴盛情况,明代士庶宗教意识的特点以及国家意识、国家观念在宗教活动中的转变。诸如此类的分析,立意新颖而又令人信服。

总之,《明清时期武当山朝山进香研究》是近年来关于武当文化研究的一项不可多得的新成果,它从材料的运用到研究视野与方法的更新等多个方面,对如何全面深入研究武当文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思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