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

2008-04-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华社记者 我有话说

从2007年年初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是党中央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一年多来,各地各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深入扎实地开展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505.8万件,已化解436.6万件,化解率86.3%,有效地促进了信访形势的持续好转,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领导重视――把排查化解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同志亲自动员部署,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自觉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排查化解工作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概括起来主要是“三个到位”:

――思想认识到位。各地各部门及时召开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和党组会,专题进行研究,把排查化解工作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摆上突出位置,明确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一把手”负总责、其他负责同志齐抓共管的工作责任。特别是各级各部门“一把手”主动站到排查化解工作的一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力推动了这项工作的开展。

――安排部署到位。普遍成立了领导机构,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做到“三个纳入”,即: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纳入和谐社会建设,齐抓共管;纳入党政领导责任制,强化考评,推动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氛围。浙江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与“作风建设年”、省市县三级领导下访、信访工作“基层基础建设提高年”三项活动结合起来,共同推进,富有成效。

――督促检查到位。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要求,中央联席会议办公室和国家信访局组织了全国范围的联合督查,对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难点问题进行重点指导。据统计,各省区市和22个中央国家机关部委,共派出327个工作组深入到所属地区、系统和单位进行督导检查。天津、吉林、河南坚持黄牌警示和台账销号制度,采取“走下去”检查、“请上来”约谈等形式,督导工作薄弱的地区和部门改进工作。

全面深入――构建全覆盖无疏漏的大排查网络

各地各部门普遍建立健全了市县乡村四级排查化解机制。

――健全网络。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疏漏的大排查网络。湖北武汉市为1096个社区、757个村均配备了负责信访和稳定的专门干部;山东、广西选聘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担任信息员,充实城乡基层排查预警工作力量;云南、四川把“网上信访”和信访代理作为排查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延伸了工作触角;重庆、甘肃、青海三省开展“万名干部大下访”活动,逐村组、逐社区、逐单位进行摸排梳理,做到了村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事。

――建立台账。大多数地方和部门结合实际,定期召开排查分析会,对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本领域的矛盾纠纷立档建册,仅县级就分类建立工作台账23000多册,切实做到对矛盾纠纷产生原因、涉及人数、包案领导、责任单位、解决办法和办结时限“六清楚”。湖南、陕西、贵州等地建立了“矛盾纠纷”、“信访诉求”和“重点人员”三本比较规范的台账;青岛还专门开发并推广了排查化解工作应用软件,建立了矛盾纠纷数据库,对矛盾纠纷信息即时分析,实行动态管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突出重点。各地各部门根据实际,普遍以解决民生、维护稳定为重点,抓住排查工作的关键,全方位地展开工作,以重点突破实现整体推进。公安部、最高检、最高法等部门以解决“结案不息访”问题为重点,国资委以解决企业协议解除劳动关系人员不稳定问题为重点,发改委、水利部以落实库区移民后扶政策为重点,集中力量深入排查,坚持分类化解矛盾,确保了排查化解工作扎实推进,不走过场。

破解难题――化解了一批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

各地各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切实履行职责,坚持分类化解矛盾,整合力量破解难题,加大财力物力投入,为群众排忧解难,确保了排查化解工作扎实推进。

――超前化解,集中化解了一批可能引发矛盾纠纷的苗头性问题。各地各部门坚持排查在前、疏导在前、稳控在前,对属于共性的或因政策不完善、执行不到位可能引发问题的苗头隐患,实行风险评估制度,及时优化政策,成批化解矛盾;许多地方优先安排财力、物力、人力,在解决城镇就业、扩大最低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等民生方面加大投入,办了许多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好事。辽宁在全省开展“春风行动”,投入专项帮扶救助资金1.5亿元,对7891件确有实际困难的个案进行救助,息访率达到71%;宁夏针对破产和困难企业职工社保问题突出的实际,筹资2.2亿元,将全自治区国有破产企业和困难企业退休人员3.1万人全部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江苏建立信访救济金制度,全省共募集信访救济专项资金2300余万元,对近200名诉求合理、赔偿或补偿主体难以落实,家庭基本生活困难的信访群众实施救助,息诉息访率达98%。

――领导包案,集中化解了大批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大多数地方党委、政府“一把手”很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亲自抓重大矛盾纠纷的解决和化解,带头接访、下访,把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工作难度大的“疑难案”、“骨头案”作为硬指标、硬任务,逐一包案,挂牌督办,限时办结,切实做到了把矛盾纠纷化解到位,把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到位。据统计,全国县以上领导干部共包案39.3万件,80%以上得到了有效化解。

――边排查边化解,就地解决了一批矛盾纠纷。各地各部门普遍实行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方位排查,坚持因案施策,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当地。山西在全省政法系统开展“百案评查、听证调解”活动,全省11个市共举行听证会294场,集中化解了一批涉法涉诉信访疑难案件,其中205案息诉罢访;新疆加大解决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工作力度,共清理2003年底以前竣工项目拖欠工程款53.41亿元,总清偿率达98.5%,因“双拖欠”引发的上访问题同比下降47%。

总结经验――建立排查化解矛盾的长效机制

各地各部门实践中坚持不断探索规律,创新方法,注意把好的做法和经验固定下来形成机制,普遍建立了经常排查、定期分析,事前防范、信息预警,应急处置、随时化解,督导检查、责任倒查等一系列制度,推动这项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一是领导责任机制。许多地方的主要领导同志自觉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亲自组织、指导和推动排查化解工作,坚持领导接访、部门约访、干部下访“三访制度”。广东实行省领导线、面结合的“双重责任制”,既负责分管战线、又定点包一个市的排查化解工作;江西成立了10个专项工作协调小组,分别由省委常委和分管副省长担任组长,按分工负责不同方面的排查化解工作。

――二是排查化解机制。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把超前预防和主动化解结合起来,把排查化解与教育稳控结合起来,探索建立了“两查一访”(督查、评查、回访)、“三调联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五排查”(自查、专查、联查、复查、督查)等一系列制度措施,有力推动了矛盾纠纷从事后处理向事前防范的转移。对涉及面广、化解难度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干部失职渎职、违规办学、铁路企业临时用工、清退(分流)人员劳务纠纷、证券期货公司风险处置等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中纪委、教育部、铁道部、工商银行、证监会等部门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实行“一类问题、一套班子、一抓到底”,限期予以化解。

――三是考核查究机制。各地围绕“事要解决”这一目标,积极探索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并体现到决策、监督、落实的各环节。上海市委、市政府与19个区县党政主要领导签订了排查化解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进一步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黑龙江科学设定考核指标,层层量化工作责任,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职务升降、工作奖惩的重要依据。

――四是基层基础工作机制。大多数地方和部门有效整合信访、维稳、司法、公安、纪检、综治等方面力量,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投入力度,确保了基层一线的工作力量、后勤保障与排查化解工作任务相适应,基本解决了基层“有人办事、有钱办事”的问题。北京完善并推广“怀柔模式”,采取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方式,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排查化解网络;安徽建立“村排查、乡化解、县终结”的三级调处工作制度,就地预防和吸附了大量矛盾纠纷;沈阳、大连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和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帮助基层化解疑难矛盾纠纷,形成了合力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

深刻启示――把排查化解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全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扎实开展,对抓基层打基础,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把问题解决在当地,不使其上行,不使其酿成突出问题乃至群体性事件,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深刻的启示:

――必须加强领导,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正是由于中央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同志亲自抓,各级党委政府自觉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排查化解工作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强化示范引领作用,从而形成了上上下下协调联动、通力配合的工作格局,为排查化解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必须强化责任,促进及时化解矛盾、就地解决问题。正是由于在工作部署中,强调超前预测、提前介入、主动工作;在检查督导中,把矛盾是否及时就地化解、问题能否就地解决作为衡量责任是否真正落实的重要标准,从而有效地强化了责任主体的责任,促进了工作的深入开展。

――必须及时总结,形成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长效机制。正是由于各地各部门及时总结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探索建立了一系列制度,从而为这项工作健康深入开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必须适时指导,推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深入开展。正是由于针对一些地方和部门认识不足、工作措施不力的问题,适时加强工作指导,使各级各部门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针对一些地方和部门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组织联合督导检查进行重点指导,帮助他们尽快扭转被动局面;针对一些地方和部门疑难复杂矛盾纠纷的困扰,及时进行个案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从而起到了突破难点、带动全局的良好效果。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信访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据了解,今年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创新方式方法,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不断引向深入,包括重点从化解突出矛盾、完善工作机制两个方面巩固和扩大工作成果;以定纷止争为目标,有效整合各方力量,形成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强大合力;积极利用社会资源,进一步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化解社会利益矛盾;结合实际有重点、有步骤地组织开展党员干部下访和领导干部集中接访活动,进一步落实领导包案处理责任,满怀感情、积极主动地为群众解决问题,着力化解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面大的社会矛盾纠纷。

我们坚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有社会各方面的积极联动、通力配合、齐抓共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成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新华社北京4月20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