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地震让我们成了一家人”

2008-05-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华社记者 叶建平 刘海 苑坚 我有话说

党旗飘扬

18日12时左右,记者来到四
川什邡隐峰镇黄龙村文书唐章发的家里,11名受灾群众正在他家吃饭。客厅和庭院里各摆了一桌饭菜,有回锅肉、辣椒炒肉丝、土豆丝等。

汶川地震已过去一周,受灾群众安置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15日,什邡开始试点受灾群众结对帮扶机制,由两个受灾较轻的平原乡镇,对口安置一个重灾山区乡镇的受灾群众。此举不仅妥善解决了部分无家可归受灾群众的安置问题,还让他们找到了家的感觉。

轻灾区帮重灾区群众安置探新路

什邡市是这次地震的重灾区,其中红白、蓥华、洛水等几个山区乡镇受灾严重。地震发生后,什邡市立即在市内的体育中心等空旷地带设立了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

什邡市副市长黄剑介绍说:“什邡是一座规模为10万人的小城市,目前市内各个救济点已临时安置5万多受灾群众,人数还在继续上升。为了使他们生活常态化、扫去地震造成的心理阴影,市里15日开始尝试把新来的受灾群众送往受灾较轻的几个平原乡镇,安置在农民家里。”

记者18日在什邡体育场的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里看到,受灾群众一到达安置点,工作人员立即拿出一本登记簿,让他们填写姓名、性别、住址等,并把他们送到指定的帐篷里休息。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过一会儿,市里将把他们集中送到隐峰、南原等几个平原乡镇结对安置。

“一个村安置100户、300人,10个村就是3000多人。”黄剑说,“我们会保障受灾群众的物资供应,进行登记是为了方便受灾群众的管理和物资发放。对于那些安置受灾群众的农户,我们还将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试点3天以来,已有2000多名无家可归受灾群众被安置在平原乡镇的村民家中”。

“我们有啥子吃的,他们就有啥子吃的”

隐峰镇是什邡市的一个平原乡镇,受灾相对较轻,目前已安置了80多户、230多名无家可归的受灾群众。隐峰镇党委书记曾祖泓说:“接到通知后,镇里立即召集党员干部发动群众开展安置工作。不仅党员干部带头安置,群众的积极性也很高,大家都抢着要求安置受灾群众。”

村民唐章发说:“我们家也受了灾,瓦震开了一点,外面的土墙倒了,房屋没有什么问题。前几天开会说要安置受灾群众,我马上提出申请。地震让我们成了一家人。我们有啥子吃的,他们就有啥子吃的。”

在南泉镇和兴村,53岁的村民杨仁会家安置了6名红白镇的受灾群众。记者看到,杨仁会家的房子也被震出了几道裂缝,成了危房。他在外面的空地上搭起了两个棚子,一个大一点的棚子里摆着3张床,住着受灾群众,一个小棚子里只铺着棉絮,住着杨仁会一家。

“他们几个人是我主动要求来的。”杨仁会说,“去报名安置受灾群众那天,太多人了,大家抢着安置受灾群众。我们觉得,大家都受灾了,这个时候更应该互相帮忙。他们几个本来就是一家人,现在我们两家人,吃在一起,住在一起。这两天‘双抢’,他们还主动帮我们干活。”

用“家”的感觉消除心理阴霾

汶川大地震惨烈的灾情让经历和目睹的人群心理受到严重创伤。正在四川绵竹市从事心理危机干预治疗的四川绵竹中学心理老师周玲说,结对帮扶这种受灾群众安置形式有利于让受灾群众找回“家”的感觉,让他们逐渐淡忘痛苦的记忆,扫除地震造成的心理阴霾。

记者18日下午在隐峰镇、南泉镇几个安置着受灾群众的农户家里看到,受灾群众在这里过着比较正常的生活。他们有的在田里帮忙干活,有的在家里看电视,安置在杨仁会家里的5岁小孩易羽邗坐在床上看起了漫画书。

黄剑说,什邡市的受灾群众结对帮扶机制尚处于试点阶段,从目前情况看,效果不错。但由于这些受灾群众需要长期安置,必须建立一个长效机制,因此需要进一步发动党员干部,加强与受灾群众以及接纳受灾群众的村民之间的沟通。(据新华社四川什邡5月20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