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三重色:苍凉、希望和振奋交织

2008-05-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郑晋鸣 我有话说

 

5月19日晚,成都市民在天府广场悼念汶川大地震中遇难者。新华社记者刘海峰摄

昨天清晨,我们起床后匆匆吃完饭,便向汶川大地震灾害的重灾区北川进发。但由于

道路不通,半路上只好弃车徒步前进。走在这19公里的路上,满目疮痍,但记者在灾区的天地间也看到,黄土色、军绿色和红色交错,荒凉、希望和振奋更替,它使记者的心情激动不已。

苍凉的黄土色

黄土地曾是记者极其钟爱的颜色:它代表了大地的颜色。但是,眼前的一大片黄土却失去了它原来的基调,看着它,不是踏实,而是苍凉,甚至恐怖。

黄土掩盖住了一度郁郁葱葱的高山,掩埋了曾经生机勃勃的村庄,苍松翠柏的山林没有了,鸡鸣狗吠的乡村也没有了,原本美妙的生命旋律在铺天盖地的黄土色自上而下席卷而来的那一刻被终止。每看到一堆黄土,看到黄土下依稀可辨的房屋……赤裸裸的黄土色让人看来有一种触目惊心的震撼和恐怖。

在这个地方,在这个时候,黄土色代表的是吞噬,是死亡。

在陈家坝乡,记者看到了两座快要合二为一的大山,可以想象这两座几近合拢的大山之间,当千百吨黄土一泻而下的瞬间,有多少原本鲜活的生命霎时葬身其中。记者碰到了两位当地农民,他们指着前面的一排房屋说:“你大概想不到吧,这里就是我们的乡政府办公大楼,四层楼,现在成了平房。”

希望的军绿色

这时,我们碰到了一队扛着红旗前来救灾的解放军。满眼都是晃动的翠生生的军绿色,照得人心里亮亮的。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看到的绿色显得格外富有生命力。

走在队伍前面的是一位姓秦的参谋,他说,他们凌晨4点钟就从北川出发,每个战士都是负重行进,19公里的路走了整整8个小时。两位杨师傅跑前跑后给战士拿来了矿泉水和方便面,招呼他们休息。大概五分钟后,战士们又要上路了,“战士们现在都精疲力竭了,但是还有很多废墟等着我们去清理呢。”

再向前,碰到了另外一队人和车,原来是来自蚌埠的刘兆水四兄弟带领的一支包括两台大型特种抢险机械和15名队员的义务救灾抢险队伍。他们已经来了6天,往北川的道路只剩不到20公里。刘兆水说:“我刚才看到解放军来了,我们需要第一时间赶到这里来修路,只有把路修好了,我们的部队才能进来,子弟兵来了,灾区才会有希望。”记者曾碰到江苏武警消防总队的刘总队长,他带着战士们正在啃方便面,记者问,怎么不把面泡了吃,他说:“水不够,我们要替灾区人民节省。”跟他们一起啃的那一顿方便面,我将铭记终生。

在抗震一线,带领子弟兵抗震救灾的,是70多名将军。在映秀镇,许勇将军率领部队前来震中救援。废墟中抢救亲人的67岁老教师王茂乾紧紧地握住他的手:“没想到我见到的第一个解放军,竟然是一位将军。解放军进来了,我们就有希望了!”

振奋的鲜红色

下午5点左右,记者辗转到达了北川县城。站在山梁上望去,除了一片残垣断壁,最耀眼的是红色。这是正在搜救的穿着红色服装的消防官兵,还有8面迎风招展降半旗的国旗。

那些在废墟上活动着的红色,是来自山东、江苏和重庆的消防官兵们。他们正挥汗如雨,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地搜救幸存者。温暖的红色,与之前看到的军绿色相辉映。那团火热的温暖中,生命勃发出了跳动的力量。

带着生命的颜色,他们给了遇险群众们第二次生命。灾情发生后,第一批到达北川的,就是消防官兵。当第一批救援人员到达北川县中学后,发现学校教学楼全部垮塌,在垮塌的房屋内哭喊声、求救声不绝于耳。支队长徐金华立即下令,官兵们迅速携带破拆工具进入垮塌现场开展生命大营救,第一个被埋压的人成功救出来了,紧接着一个、一个、又一个……的人救出来了。官兵们刨的刨、钻的钻、撬的撬、搬的搬……,有的战士手磨破了、指甲破了,依然不叫一声苦和累,还继续坚持参加救援,有的官兵累得精疲力尽还喊着我要救人。地震发生后,消防官兵们赶到,他们白天夜里24小时没有停歇地实施救人,在废墟中成功救出了103名学生……

向正在忙碌的战士们问起飘扬在废墟上的红旗,他们都说,这些五星红旗本来就有,它们一直都屹立在这里。在北川中学的废墟上,一面降半旗的国旗随风飘扬,它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灾难,也看见了人们的坚强。曾经在它下面聚集过的孩子们,已经在百里之外的绵阳复课了,也许正是它的红色,鼓舞着饱受磨难的人们成长,等着他们重建家园。

红色代表什么?在北川,红色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山崩与地裂中高亢地吟唱着生命的赞歌。现在,我更加明白,红色,原是生命的本色。(本报北川5月20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