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

2008-06-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温庆生 陈劲松 我有话说

武警水电二总队抗震救灾突击队105名官兵抵达四川北川县,增援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工作。新华社发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人

民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在今年5・12汶川大地震中,人民子弟兵脚踏着祖国大地,唱着这首一代代官兵骄傲传唱的军歌,用自己攻险克难、所向披靡的胜利,证明我军仍然“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军旗跟着党旗走

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特大地震灾害,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人民子弟兵,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锦涛主席的号令,火速挥师汶川,拯救生命。

地震发生13分钟后,军队应急机制全面启动。

空中运送、铁路输送、摩托化开进、徒步强行军、水路突进……奉命参加抗震救灾的部队全力挺进受灾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曾经威震上甘岭的某空降兵部队赶到了,远在南海之滨的海军陆战队赶到了,广州军区某陆航团赶到了……解放军总医院高级专家医疗队、第三军医大学医疗队、沈阳军区医疗队、“华益慰医疗救援队”等105支部队医疗队和2个野战方舱医院也紧急赶到。

在陇南和陕南,兰州军区、空军及当地武警部队4000多名官兵也在第一时间迅速抵达灾区展开救援……

数日之间,先后投入抗震救灾的部队总兵力达13万多人,来自各大军区、各军兵种和武警部队,专业兵种包括地震救援、侦察、通信、工程、防化、测绘、气象、医疗防疫、修理等20余个,涉及范围之广、各种力量之多、投入速度之快,均创我军抗灾历史纪录。

人民军队如此的气势和速度让全国人民振奋和感动,有诗人赞曰:“三军忠勇,丹心如火,赤帜千里招展。”

我军发挥政治工作的优势,部队开进到哪里,政治工作就做到哪里。总政治部派专人代表四总部亲临一线指挥,配发650台电视机、650台卫星电视接收器和17万台收音机;解放军报社每天免费加印1.4万份军报送到救灾官兵手中,使各单位官兵在休息间隙能收听收看和阅读抗震救灾信息。他们还组织部队把荣誉旗帜打起来,宣传标语挂起来,战斗口号喊起来,极大地振奋了部队精神。

人民军队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历史传统教育和军魂意识教育,使听党指挥这一军魂意识深深地扎根在部队官兵心灵深处。

济南军区某集团军“铁军”师接到救援汶川灾区的命令时,部队正分散在13个外训点上训练,他们边收拢、边动员、边准备。219名在师教导队复习考军校的战士,立即放下书本赶往集结地域;在家休假的战士王修赫得知部队前去救灾,从家乡徐州打的跑出530公里连夜追赶部队;装甲团三营教导员张修峰肘部手术才6个小时,拔掉输液针头就跑回部队;安排留守的160多名官兵,咬破手指写血书,强烈要求去一线。万人千车在两个半小时内完成紧急出动准备,从空中、铁路、公路火速向灾区进发。

这个师前身为我党掌握的第一支武装――“叶挺独立团”。军魂意识,在这支浓缩了我军历史变迁的光荣之师里得到充分体现。建军80年来,“枪听我的话,我听党的话,手握钢枪心向党,党叫干啥就干啥”,成为一代又一代官兵的自觉行动。

“铁军”师奉命兵分四路,赶赴都江堰、汶川、理县、茂县,在2200多平方公里的灾区迅速展开救援行动。通往汶川最近的路线,必须穿越60公里的大峡谷,两边是悬崖峭壁,中间是汹涌的岷江,道路被山体塌方堵塞,不时有石头砸下来,1800名官兵徒步穿插,在没有路的地方踏出一条路来,从南线开辟“都汶通道”。同时,炮兵团分三个梯队,摩托化绕道雅安、马尔康,翻越夹金、梦笔两座高原雪山,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长征路,从西线迂回800公里,打通到汶川的道路。(下转6版)

灾区群众看到“铁军来了”的旗帜和戴着“铁军”臂章的战士,激动得呼喊:“解放军来了,我们有救了!”

80年军魂不变。人民军队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向党和人民交出决战决胜的合格答卷。

人民的利益高于天

汶川县银杏乡小学校舍在地震中全部坍塌,200多名师生挤在一间棚子里,每天只能吃两顿稀粥。有“铁军”之誉的济南军区某机械化步兵师“叶挺独立团”官兵来到后,纷纷掏出自己的干粮和水,分给孩子们。师生们问官兵自己够不够吃,官兵拍着鼓鼓的挎包说“够”。后来师生们才知道,官兵挎包里塞的是衣服;20多岁的小伙子,3个人合吃一包方便面!其实,这并不奇怪:“人民的子弟兵爱人民”,一直是这支光荣之师的血脉。

地震后,银杏乡赖以生存的泉水被埋,全乡人吃水十分困难。“叶挺独立团”的官兵来到后,马上帮助寻找水源。他们翻了4座大山,找到一眼可供饮用的泉水,并架设一条2公里长的输水管线,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

5月21日,秋收起义红二团“红一连”奉命向银杏乡桃关村被困百姓运送给养。一条山涧横亘在眼前,原有的石桥已被震断。士兵王跃华一脚踏空,情急之下抓住涧边的一棵小树。指导员张雄飞高喊:“快把给养扔掉爬上来!”小王哭了:“我背着这么多给养为的啥呀?如果把给养扔掉了,老百姓吃什么呀?”

“今借青川县前进乡人民政府大米950斤,方便面10箱。为谢!济南军区某部政治处陈洁阳。2008年5月17日。”这不是一张普通的借条。原来,5月14日下午,济南军区某部抵达前进乡抢险救灾,部队从废墟中救出19名重伤员。由于部队空降至灾区,每个战士只随身携带了少量干粮。几日奋战下来,战士们随身所带食物所剩无几。在前进乡乡亲们的一再劝说下,战士们接受了灾区群众送来的食物,留下了这张借条……

宁可自己牺牲,也不能让群众挨饿;救灾有困难,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党委书记侍俊感慨地说:“世界上哪里找得到这么好的军队,永远把人民的利益举过头顶,唯独不考虑自己。”

虽经80余年风雨,但人民军队的传统没有丢,血脉没有断。“钢铁战士娃娃脸”,是此次救灾战场上对年轻军人的描述,“80后”、“90后”军人构成此次13万抗震救灾部队的主体。“在地震的废墟上,我们长大了”,成都军区某兵种训练基地班长曹兵说。曹兵的家乡就在他所在部队救灾的汉旺,地震让他失去3位亲人,但他没有顾自己的小家,救出3名幸存者。

大地震发生后,率领小分队克服重重困难,首先抵达震中汶川的武警某师参谋长王毅说:“我们是人民子弟兵,是人民养育了我们。人民有难,就是赴汤蹈火,我们也要勇往直前!”

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这次汶川大地震,是对人民军队的一次大考验。

大灾难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也重新认识人民军队。

面对这场大考验,人民军队的反应速度和突击能力令国人感动,令世界惊讶――

震后13分钟,全军应急指挥机制紧急启动;一天之内,多军、兵种远距离同步开进;

4天之内,十几万大军冒着不断发生的余震,强行进入重灾乡镇……

32年前,唐山大地震爆发,人民军队也像今天这样战斗在救灾前线。他们在救援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忍饥渴、冒余震、攀危楼、钻险洞,哪里有呼救声就冲向哪里,硬是靠简陋工具甚至是双手,扒碎石、掀楼板、扯钢筋,抢救伤员。今天,人民军队保持了32年前的那股精神那股劲,不怕困难、不怕疲劳,连续作战、勇往直前。

与32年前不同的是,此次抗震救灾,我军开展了大规模的联合救援行动。近年来,随着我军新型一体化指挥平台的建成,我军各级指挥机构逐步具备了行动精确定位、动态实时感知的信息化战争指挥能力。

在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系统管理部监控室,从大屏幕上汶川地区大比例尺地图,可以直观地看到58个受灾严重的乡镇都有代表着救援队伍的小红旗在闪动。

地震发生后,通往汶川映秀镇的交通全面瘫痪。5月14日,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炮兵团调集30余艘冲锋舟、快艇及4座门桥,克服岷江江流湍急、漂浮物多等困难,开设了两个漕渡场,首先打通了通往映秀镇的水上交通线。与此同时,紧急运送推土机、挖掘机等大型工程机械装备,投入1000余名官兵南北对进,分段突击,人工爆破与机械作业并举,连续奋战47个小时,全线打通了汶川县漩口铝厂至映秀镇的陆路通道。

在宝成铁路甘肃徽县段被堵塞的109隧道和嘉陵江河道,解放军理工大学两名爆破专家指导兰州军区某工兵部队组织5次爆破,清除了上万立方米的泥石流。

快速反应,是一支军队指挥中枢的命脉,是一支军队能否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关键。

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地震发生,14分钟之后的下午2点42分,总参作战部就发出了第一道命令,要求北京军区某集团军的工兵团作好集结救援的准备。

在关键时刻,武警某师200名勇士历经21个小时,冒着凌空飞石、踩着遍地泥泞,硬是在脚下几乎没有路的情况下,一路翻山越岭,徒步强行军90多公里,于5月13日23时15分率先到达汶川县城,用海事卫星电话第一个报告灾情。

我军“铁脚板”的硬功夫,让一些老将军由衷感慨:成建制、远距离、负重、持续的强行军表明,我们战士的身体素质以及战术素质,都达到较高的水平。在信息化建设中,我军的传统优势并没有丧失。

空降兵15名勇士,无气象保障,无地面引导,从近5000米高空“盲降”跳伞成功;山崩阻路,海军陆战队两栖侦察大队的攀岩能手,在绝壁上抠着石缝猱身而上,救出被困在山顶的群众;物资紧缺,陆军航空兵飞行员操纵直升机往返穿梭在狭窄的岷江大峡谷,实施“空中蛙跳”雪中送炭。

一支基础训练扎实的军队,才能面对种种“意想不到”应对自如。正是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锤炼部队,人民军队才具备在各种复杂环境下出色的攻坚能力,创造一个个奇迹。

我们有理由为这支训练有素的军队骄傲――这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