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荒地”精神之光

2008-06-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伟光 本报通讯员 张士英 李言 我有话说

50载,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师范学院师生来说,它却是永不消逝、也难以忘记的岁月,它也是学校历经坎坷和曲折不断发展的见证:两迁校址,三易校名,四分之三的时间在农村办学,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但广大师生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自强不息、励志图新”的“大荒地”精神,铸就了牡丹江师

范学院的辉煌腾飞。

岁月砥砺,铸就“大荒地”精神

牡丹江师范学院始建于1958年,前身是东北农学院嫩江分院,在历经北安农业师范专科学校、宁安师范专科学校后,于1970年12月经黑龙江省批准更名为牡丹江师范学院。因学院在1965年曾搬到宁安县东京城以西的良种繁育场办学,与附近大荒地村相邻,故而又把该学院原校址称为“大荒地”。

当时的宁安县良种繁育场,地势低洼,道路泥泞。学校最初迁到这里时,没有教室,没有宿舍、实验室,师生们就把马厩改做教室,把仓库当作实验室。这里,夏日阴雨连绵,家属住宅灶下积水,难以为炊;冬天寒风呼啸,白雪茫茫,学生就在板棚中就餐,饭凉菜冷,难以下咽。艰苦的环境,在全国十分罕见。原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同志1988年来学校视察时,感慨地说:“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大学”。

然而,满怀敬业精神的师院人没有被困难吓倒。院领导发动全校师生自己动手,挖基地,兴建教学行政和住宿用房,编写教材,制作和改进仪器设备。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兴建了42866平方米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食堂、俱乐部、中小学校舍和家属用房。由搬迁之初只有一个专业,几十名学生,发展到1995年迁入城市时的8个系,15个专业,2000多名学生的本科师范院校。30年在农村办学,在信息闭塞,资料匮乏,条件极其恶劣的茅草屋里,教师们撰写出3000多篇论文,300多部学术著作。为国家培养近1.5万名本、专科学生,一批学生考上了硕士和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刘迎秋就是学院77届毕业生。

在那栉风沐雨、如火如荼的峥嵘岁月,牡师院人用忠诚肩负起培育人民教师的重任,用智慧书写龙江教育现代文明的壮丽诗篇,用勤劳挺立起共和国教育工作者奉献边陲的脊梁,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自强不息、励志图新铸就了可贵的“大荒地”精神。

传承创新,书写师院发展辉煌

1995年牡丹江师范学院整体迁到牡丹江市办学。秉承着“大荒地”的精神,凭借新的契机,师院人开始了学校发展的新征程。

在学院刚迁入城市办学的那几年,受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学校的基础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房舍紧张,给教学和师生员工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新的困难,也使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一度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牡师院人发扬“大荒地”精神,积极奋进,在艰苦跋涉中不断前行。

1998年以修朋月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组成,在全面客观地分析了学院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要发扬“艰苦创业、忧患立业、务实兴业”的精神,抓住机遇,转变思想观念,强化内部管理,狠抓教学质量,积极应对挑战,真正把学院引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1999年,学院紧紧抓住高校扩招的有利契机,大力发展教育教学事业,与省、市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共建机制。学校领导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没有盲目铺摊子、上项目,而是紧密结合学院发展实际,科学规划,合理建设,实现了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学院不断完善制度,狠抓廉政建设。实行大宗项目公开招投标制,大宗物品采购纪检、监察部门全程介入。

在办学方面,学院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动摇,将有限的资金重点投入到师资培养、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改善上,用在提高教职工的待遇上。在发展过程中,学院在注重物质基础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的主导作用,从而实现了两者的协调发展,互促互进。

学院把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铸就的“大荒地”精神,作为立校之本,十分珍惜这一宝贵精神财富,非常重视对“大荒地”精神文化内涵的继承、丰富和弘扬,并把学习这种精神作为全院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和新生入学的必修课,并渗透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大荒地”精神在师院里薪火相传,愈燃愈旺。

短短的几年时间,学院从占地面积到基本建设、从招生规模到育人质量、从图书馆藏到教学仪器设备,从硬件建设到软件管理,都实现了质的飞跃。2001年10月,学院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6年1月,学院正式成为国家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填补了黑龙江省东部地区高校硕士点空白。2007年学院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标兵,全国教育纪检监察系统先进集体,学院团委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同年7月,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视察学院,充分肯定了学院贷款少、建设快、成就大的做法,他赞扬学院独具特色的校园是“美丽的花园、成长的乐园、温馨的家园”。目前,学院已经发展成万人大学。五十年来,学院共培养2.4万名本科毕业生。

在成绩面前,学院没有止步。最近,学院党委提出了“两项重点工作,一个重大突破”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构建大学精神和建设和谐校园的新要求。学院党委还要求,全校师生要站在迎评促建、升级发展的历史新起点上,继续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自强不息、励志图新”的“大荒地”精神,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使牡丹江师范学院成为一方桃李芬芳的热土,一片托起教育事业太阳的蓝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