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灾区教育:薪火不灭 重塑未来

2008-06-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汪大勇 靳晓燕 练玉春 我有话说

 

6月7日,北川中学高三学生侯丽在安县一个救济点的帐篷里坚持复习功课。新华社记者李骥志摄

抗震救灾特稿

复苏。

不仅仅是惊喜,为那株蔷薇飘落的花瓣。不仅仅是憧憬,找寻废墟间失落的课本。

老师、学生、学校,重归井然。

在四川、在甘肃、在陕西,在简易的帐篷课堂、在临时的学校安置点、在抗震活动板房学校……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打破沉寂,老师们坚毅的目光中流露出关切,高扬的国旗展示着生命的力量。

断壁和残垣依然会勾起心碎的记忆,翻过的日历仍在证明每天都是如常。

“要昂起不屈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颗炽热的心,为了明天,充满希望地向前迈进!”温家宝总理的话被写在墙上,记在心里。为着离去的老师、同学,为着挚爱的亲友、同事,为着那些不曾谋面的亲人。

泪眼之间,选择坚强;废墟之上,升起希望。

生命与爱,教育充满人性的光芒

纵然是死亡降临,我们还要心手相依;纵然是亲情分离,我们还要不弃不离。

他们是老师,绝不愿看到任何一位学生缺席。四川安县桑枣中学。

1分36秒,2323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无一伤亡。

孩子们是幸运的。他们有一个爱心校长――叶志平。四年来坚持组织学生紧急疏散演习,不断加固旧教学楼。

四川北川县曲山镇海光村刘汉希望小学――

在绵阳中学英才学校,刘汉希望小学的孩子们穿着捐来的新衣服,快乐地游戏。

因为,他们有爱他们的好老师。9名老师带着71名无人领走的学生,踏上无路的征途。翻山越岭,历尽艰险,没有让一个孩子掉队、走散。

“走出去,才会有希望。”学校483名小学生以及教职员工都安全撤离。

北川陈家坝小学800多名师生在这场地震灾难中无一死亡。

彭州市白鹿九年制学校1046名学生无一遇难。

都江堰新建小学盲哑班的17名智障学生、26名聋哑学生全部幸存。生命是一次偶然,生命是一次奇迹。

如果说有天使,是老师在最危急时刻,伸出双臂,遮护着他们的学生。

谭千秋、张米亚、瞿万容、刘继军、杜正香、向倩、严蓉……用智慧、责任、爱心乃至生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

他们,普普通通的一群人,生如秋叶,静美;逝如夏花,灿烂。

人们已很难辨认他的模样。据说,当他冲进第四个教室时,发生了余震,一道梁塌下来,狠狠地砸在他的头上。

四川省什邡市红白镇中心小学校长钟思平知道,他就是王洲明。

25岁的王老师,年轻、帅气,而他的孩子才两个月大。

有多少老师,失去了自己的孩子;有多少孩子,失去了他们的“老师”父母。

那一刻,他们更看重的是自己的身份――老师。爱自己的学生,义不容辞。

在废墟中,杨姗哭着说:“老师,你别走,我害怕。”

罗莉紧紧握着她的手:“我不走,老师陪着你。”整整一晚上,罗莉一直握着女学生的手,在微弱的手电光下,给她讲故事、唱歌。

在张春梅被掩埋的68个小时里,有一个人一直陪在她身边,对她说:“孩子,千万别睡!老师陪着你。”这个老师叫唐永忠。

当连续不断叫喊“妈妈”的声音穿透废墟时,守候在废墟旁的一位女教师说,“老师在这里,跟你们的妈妈在一起。”

在聚源中学、北川中学、青川一中、东汽中学、怀远中学、汉旺镇中学、映秀小学、龙居小学、遵道镇欢欢幼儿园……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那一刻,他们就是孩子的妈妈,孩子的亲人,孩子的救命稻草!

梦魇。5月12日14时28分。

这样的告别太突然,这样的结局太惨烈。用生命与爱写就的最后一课,是如此深刻地印在学生们的心底。他们见识了生命的沉重,感受了爱的厚重。

复课,陆续展开。

老师重新站在讲台。没有丝毫的懈怠,没有休息哪怕一天,他们把对灾难的排解寄托在比以往更加忙碌的教学和日常管理中。痛楚埋在心里,坚强写在脸上。他们还要面对学生,就像往常一样。因为,他们是老师,是学生的支柱,学生的榜样!

良知、爱心、勇敢、生命、高贵、责任、永恒……曾经印在书本上的所有高尚的词,指向老师。教育的希望、教师的责任,在这个时候,在这样的牺牲面前,得到了最宝贵、最撼动人心的诠释。

生命与爱,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

用心灵感知爱,体察生命,多一份爱心与责任感。心灵深处,学生们终将获得温暖的光芒,获得成长的动力。

勇气与担当,孩子们在磨难中成长

汶川地震,成为孩子们成长中的重要事件。那一刻,我们泪如雨下――“妈妈,我不哭,你也不哭。”“谢谢阿姨,你快出去吧,这里危险。”“我没事,让战士先救我同学,她受伤了。”

这些坚定的话语,是出自我们认识的那些孩子吗?任性、娇惯、自我、冷漠?在巨大的伤痛面前,他们表现出的清醒、善良、无畏、坚强,让成年人无法想象。

或许,那正是他们骨子里就已有的,未曾展现。只是,在这一刻爆发。

还记得那个微笑女孩吗?她叫高莹。

即便深埋在一片废墟中,她依旧轻声唱歌给同学们听,给同学们鼓劲。输液的管子悬在她的头顶,高莹脸上露出的竟是甜甜的微笑。从废墟中被抢救出来的时候,她双腿断了,双手被砸伤。从被挖出到救助站,一路上她没有哭,在大家挪动她的时候,她也只是咬了咬嘴唇,一边微笑,一边说:“要勇敢,不要哭!”

还记得那个敬礼男孩吗?他叫郎铮。3岁的他在被救出的一刻,端端正正地向救他的解放军叔叔行了个军礼。

这个敬礼,代表了千千万万人民对解放军的感激之情。

还记得那个看书女孩吗?她叫邓清清。

这位好学的初一女孩被救出来的时候,还在废墟里打着手电筒看书。

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

还记得那个勇敢男孩吗?他叫林浩。

“我使劲爬,使劲爬,终于爬出来了。爬出来,我看一个女同学昏倒在走廊上,我就跑回去了,把她背出来了,拿给校长,校长把她拿给家长了。后来我又跑回去把另一个同学抱出来了,拿给校长,校长把他拿给家长,他也被父母背走了。”

9岁的他就这样镇定地把人一个个“拿”出来了。这是一次英雄少年的集体亮相:

朱付敏,扒开一人宽的墙缝,带领33个同学成功逃生。

何翠青,救出10多名同学,自己却被压废墟下50小时,失去右腿。

甯加驰,他让同学躲在自己肚皮下,救了同学一条命。

雷楚年,地震时不是往外逃生,而是冲进教室,共救出了七名同学。

生死瞬间,映照出年轻一代独立、乐观、坚强的青春形象。他们以惊人的、超越他们年龄的果敢勇气,让他们的老师为之骄傲,让中国为之骄傲,更让人们为之欣慰。

他们是老师最好的学生!在原本是教室的地方,这些孩子给自己开设了直奔教育核心的课堂:关爱、责任、勇气。

灾难见证他们的勇气和担当,也让他们在磨砺中成长、走向成熟。

灾难也改变着其他孩子们的生活和态度。他们发自内心地将自己的东西捐出来,也许只是一个玩具,也许只是不多的零花钱。他们会爱别人了,试着体察别人的悲伤。

国家的伤痛、同胞的苦难从未像今天这样让孩子有切肤的体验。他们满怀希望地在心底里种下自己的理想:当医生、建筑师、解放军、地质学家……“20年后,我们的家乡会更秀美,我们的国家会更强大,我们都是祖国的孩子!”这是灾区千千万万孩子们的心声。

这就是生命生生不息的潜力,这就是教育不断萌发力量的种子。这样的老师,这样的学生,我们所期望的教育发展,该是何等动人、充满希望。

开放与慰藉,生活有了温润土壤

教育即生活。

书本之外,回归生活。教育,有了更宽广的视野。教育,透出勃勃的生机。

绵竹市东北镇天齐村五年级学生韦超用5天时间在自家倒塌的废墟上找到了所有的课本;甘肃省陇南市康县阳坝镇住校的学生在简陋的伙房里,自己动手做熟了简单的饭菜;绵竹市土门镇鹿棠村的两个男孩将挂着红领巾的“感恩牌”插在临时帐篷外;北川县曲山镇一处受灾居民临时安置点,小孩子把手中的面包递给母亲;北川县擂鼓镇安置点,男孩在泥泞的道路上搬运砖头去铺路。

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这就是健康开放的成长。

在人生酸甜苦辣咸的体验中,人性中美好可贵的品质正在孩子幼小的心里萌芽。

志愿者、心理教师、还有许许多多普通人的点滴慰藉,些许感同,都是生活中的温润土壤。

来自广东的老师给孩子们排练舞台节目,来自北京的活动课教师组织学生们在小游戏中获得放松;来自武汉的心理学研究生每天和学生们在一起,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给他们宣泄的机会……

拿起画笔,在儿童墙上记录下曾经的灰暗,自己的失去;在游戏中间,再次回想往日的欢声笑语。

一个拥抱,一个眼神,一个新书包,一所新学校,也许就会为孩子们编织起一张隐形的翅膀,让他们在徘徊孤单中坚强,飞过绝望。

在北京、在青岛、在广西、在云南、在青海,在祖国各地,孩子们结识了新的伙伴,认识新的老师,感受大家庭的温暖。这会是他们一生中最难忘的阶段,也是他们成长最快的阶段。

绿色的、蓝色的、多彩的帐篷里,蕴积着重生的希望。

在北川中学的临时教室,杨闰认真地听课做笔记。一抬头,她就可以看见教室前方的墙壁上,挂着的那四个字――“多难兴邦”。和杨闰一样,复课的高三学生静静地看着课本、笔记、复习资料。这些背影,安静中透出一种力量,让人可以感觉它的勃然而动。

在绵阳九洲体育馆的帐篷学校,北川县禹里中心小学的张绚和自己的同学,那些来自灾区各个学校的同学们度过了一个与往常相比更丰富的儿童节。舞蹈、歌声、欢闹,把灾难远远地隔断在孩子们的身后。这些因为活动而兴奋明亮的眼睛,大胆憧憬着更加丰富的明天。

老师们,那些亲身经历了灾难、也遭受了惨痛损失的老师们,依然忙碌;那些支援灾区的老师们,在震惊之余,把所有的爱和关心毫无保留地给了灾区的学校和孩子们。

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没有什么可以摧垮灾区教育工作者的意志,灾难过后他们更加坚强,斑驳的大地上会萌发出更加执著的希望。

凤凰涅?,浴火重生。

我们相信:灾区教育,薪火相传,必将重塑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