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山里孩子也享受优质教育

2008-07-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宋晓梦 柳路 甄诚 我有话说

山里的孩子读经典

凤冈是贵州省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农业县,很多学校都隐藏在大山里。多年来,多数孩子除了教科书几乎没见过别的书。但是两年前,该县成为“新教育”贵州实验区以后,山里的孩子书包里装的、课桌里放的、手里捧读的,以及老师在阅读课上为孩子们导读的,却是

一部部世界著名的、国内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汤姆索耶历险记》……当校门外的父母在水田里赶着牛犁田插秧、在异乡靠出卖体力谋生的时候,这些孩子却在心灵成长的关键期,吮吸着人类精神产品的精华。不久前,记者在凤冈采访,不禁由衷感叹:“新教育”功不可没!

“新教育”的创始人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教授。几年前,针对学校师生在升学压力下,每天都在教科书、习题中挣扎度日,身心俱受摧残的教育现状,他在全国大力推动“营造书香校园”活动,将有益的阅读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新教育”实验始于与2002年,是对“书香校园”活动的拓展。而有益、有效的阅读,仍为“新教育”中最突出的特色。

图书室和一定数量的图书本是“普九”达标的条件之一,但不少学校却是有室有书没人借!我们在凤冈的流动图书室中找到了原因:地上成堆成摞的,是过去各地捐来的陈旧的数理化教科书、若干年前的备考复习题集等等,真正能供师生阅读的很少。不少书只能在应付上级检查时充数!但是成为实验区后,图书室里多了几书架由教育专家们挑选出来的中外优秀作品。自从有了这些书,别说学校里的师生,连村里、乡里的农民、干部都想借。

秦政是凤冈县砚台完小4年级的语文教师。班上2/3是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子女。他们得到了新教育研究中心赠送的教师书包和儿童书包。秦老师说:“这些孩子回家要做饭、喂猪、带弟妹,所以我要求他们一个月读一本书。”但教室中有几个孩子告诉我们:他们一个月能读两三本,有的孩子原来作文只能写几句,现在已能写一页了。

山里的课堂在变样

我们怀着欣喜的心情听了几节体现“新教育”中“有效课堂”理念的课。

当记者走进一个正在上“绘本”课的低年级教室时,老师刚刚给孩子们读完一个和“换牙”有关的故事。接着老师要求孩子们用彩笔画出自己“换牙”的经历,并配上文字。

只见有的孩子画出自己一边吐出掉下的牙,一边涕泗横流的样子,旁边还有同学围观;有的孩子画上自己在一棵大树下,用手捂着嘴,几只小鸡在看热闹――令人忍俊不禁。这样的课型记者曾在深圳看到过,想不到“新教育”让大山里的孩子也能享受到这么好的课堂模式。虽然山里的孩子画面没有深圳孩子画得美,尤其是配写文字还是弱项,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现代教育在这里播下了宝贵的种子。

与任何教育实验一样,“新教育试验”并不完美。推荐的书目中,外国名著比例过大,中国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尤其是科普作品太少;在凤冈,即便是新教育的骨干教师,课堂上对文本的过度解读、过度引导等问题也仍存在。然而我们仍然认为,“新教育”不失为一项有特色的教育实验。随着实验的不断完善,相信它会给更多孩子的童年带来成长的快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