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交响乐事业

2008-07-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甄澄 我有话说
为期两个多月、全国30多家乐团倾情演出、近20万市民热情参与的第一届“中国交响乐之春”系列演出活动,近日在国家大剧院落幕。以此为契机,日前,由国家大剧院、中国音协、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等单位举办的第一届“中国交响乐发展论坛”,把这一盛事推向了高潮。知名音乐家、学者济济一堂,各抒己见,共谋中国交响乐兴旺之
道,指出只有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交响乐,才能使这项事业有更大发展。

提升业务素质,强化内部管理

中国的交响乐团建立、发展迄今已近60年,而真正职业化建设是在近10年。虽然各级乐团的业务水平、运营管理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依然任重道远。

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国家大剧院艺术委员会主任吴祖强,著名指挥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原常务理事韩中杰都在发言中指出:苦练“内功”,如业务素养、训练水平、演出能力、市场开拓等,是乐团发展的基础。可以通过举办“中国交响乐之春”这样的活动,形成提升业务素质,强化内部管理的氛围。

北京交响乐团音乐总监、首席指挥、北京音乐家协会主席谭利华说,管理制度关键在于常抓不懈,激励乐团成员在严谨上多下功夫。中国音协副主席、创委会主任叶小纲指出,各级各类乐团都有自己的不同条件和情况,在内部建设和管理上也不能一个模式,不论国家级还是地方的交响乐团,都需要找准定位,才能发挥各自优势。海外中国音乐家、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作曲教授陈怡认为,国内各级乐团在自身建设中可借鉴国外知名乐团的一些经验:如注重结合当地文化发展特点;完善机构设置,提高管理和宣传效率;发挥网络在乐团发展中的作用。

树立品牌意识,完善人才机制

作品和人才无疑是交响乐事业发展的两大支点。据了解,在此次“中国交响乐之春”的全部演出中,有出自70位中国作曲家的92个作品;30岁以下的独奏家登台18人次,这两个数字在中国交响乐历史上都创下第一。这引发了与会者的思考。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郭文景认为,各级乐团不仅要能高水平地演奏外国经典作品,而且要有一批自己的优秀作品,这才是中国的交响乐事业发展的基础。作曲家唐建平说:“一个国家交响音乐事业的核心是作品,是自己的作品。”中国交响乐团团长、作曲家关峡提出,要追求风格,把品牌化的思路贯穿于事业发展中。

要创作出好作品,优秀人才必不可少。与会者一致表示,要完善人才竞争机制,增强流动性;给年轻人创造平台,给他们更多机会和认可;要建立地方院团人才培养体系,整合全国交响乐的人才资源。再者,行之有效的创作和推广机制也很重要。应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委约”创作制度,努力避免作品同质化倾向。针对近年来不同风格、样式的原创作品不断涌现这一情况,中国交响乐团总监助理兼常任指挥李心草提出,可以整理全国各家乐团的演出录音,编辑原创作品库,使这些作品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共享。

培育听众群体,优化生存环境

论坛上,大家一致认为,没有成熟的听众,交响乐难谈推广、发展。要让交响乐在中国从“曲高和寡”走向“曲高和众”,只有培育出成熟的听众群体,才能拓宽中国交响乐事业的发展道路。

国家大剧院音乐总监陈佐湟说:“交响乐的普及是我国音乐界众多前辈大师毕生的追求。今天我们更多的要在操作思路上下功夫。日常的训练、演出工作都要与听众心理、市场特征等因素相契合,提高交响乐的普及率。”

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郭珊建议多挖掘大众乐于接受的交响乐活动形式:主题音乐节、公开排练、艺术家面对面、交响乐讲座等等;同时,可以尝试在大型公园等室外场地举行大型演出活动,提高普通百姓的参与度。

中国交响乐团联盟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交响乐爱好者学会副会长卞祖善认为,我们应该营造一种把音乐作为教育和福利来发展、来扶持的社会氛围。他说,在这方面中国要学习芬兰,不仅鼓励孩子学习乐器,还引导他们学习欣赏、理解交响乐,用多种方式吸引年轻听众。

“要努力让交响乐进入文化生活的常态中去!”关峡的话得到了与会媒体人士的呼应:优化交响音乐生存环境,媒体不能停留在简单宣传的层面上,还应更多关注中国交响乐人才、作品、队伍建设等深层问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