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起跑吧,我的第一棒

2008-07-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兴东 我有话说

如果把一部电影工程比作四乘四百米的接力赛,编剧就是跑第一棒的。编剧点燃并传递影片灵魂之炬的接力棒,向制片人传递,再传给导演,导演再传给演员,最后向银幕冲刺,向观众眼球撞线。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是个悲壮的

故事。主人公刘长春不畏强权,拒绝代表伪满洲国参加奥运会的热血故事一直在我脑海里盘旋。北京申奥成功后,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的讲演中又说起这个故事,这坚定了我把它演绎成一部电影的信心。

2004年春天我来到刘长春供职的大连理工大学,面对刘先生的雕像,我一次次在揣摩,刘长春当年23岁,没有去过美国,没有参加过奥运大赛,单刀赴会的胆魄何来?一个人坐船从上海码头起航,漂泊23天,面对茫茫大海他在思考什么?孤独吗?自信吗?障碍困苦是什么?想没想过,如果此行失败,如何回来面对江东父老,如何面对寄予厚望的中国同胞,如何面对日本人的迫害?

算起来写剧本三十多年了,窍门不多,旧法一个,那就是把自己换位于主人公,将心比心。当我把自己当作23岁的刘长春,且有了两个孩子,如何拒绝日本人的要求?正是因为刘长春长期受殖民者的压迫,看过多少中国人被日本人欺压,骨子里埋下了反抗的情绪,在选择代表或是拒绝满洲国之时,民族的本能记忆以最朴素的正义感从内心强有力度地激发了出来。他要为中国人出口气,要代表中国去奥运会的意愿被激发出来了。这就出现了在戏剧中被认为最高需求的目标。在这个目标下,主人公开始采取行动,为了中国沦陷的东北父老,“豁出去了!”大有荆轲出征一去不返的豪气。我庆幸找到人物性格内心世界中带有支配和领导意志的主脑。他不留后路、不留余地、不瞻前顾后、一去不返的执拗,决定了他敢于单刀赴会的气概,这是他长期奔跑、多次参赛磨练而成的。这也与职业特性有关,短跑运动就是闻枪而动,一往无前,绝不犹豫,行为果决,义无反顾,这形成了他的核心性格。

常见评论文章讥讽影视人物的“一根筋”,其实最出色最受观众喜欢的电影人物就是“一根筋”的。剧本确定了刘长春的需求――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一根筋”的方向有了,能不能去成?怎么去的美国洛杉矶奥运会?期待成了剧本的悬念,如何把故事讲得好看,引人入胜,让我颇费心机。从刘长春拒绝代表满洲国参加奥运会,危机开始笼罩,关东军一路追杀,人物陷入矛盾的痛苦挣扎中,一系列的困境和障碍等着他。但是,什么也阻挡不了他的追求,即使去美国的路费有了问题、船上吃住不适、海上遇到暴风,航期耽误了就参加不了开幕式……一个危机接着一个危机。最后,走向赛场失败,无颜回国是他最大的危机。当我把主人公摆进这个灵魂残酷挣扎的漩涡中,我为这位中国男人而潸然泪下。危机越来越大,人物越来越走向高潮……三年时间的琢磨,为了一个人、一部电影、一种精神,一种至今激励着我克服困境追求最高最强的意志完成了这部剧本。

一个人代表一个民族,万里奔突,历经险阻,向着人类和平、友谊、公正、进步的奥林匹克圣坛奔去。他不甘屈辱、不畏强手的气节让我感动,为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他单刀赴会的英雄气概让我震撼。76年前的夏天,在洛杉矶第十届奥运会上终于看到:中国人来了!

我和导演侯咏都认为这是影片中最令人振奋的场面。当刘长春与世界强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中国人开始了追赶世界奥运的征程,中国人不甘落后的誓言写在了世界赛场上。正是他,承担了中华民族第一棒的起跑,拳拳之心跃然在竞争跑道上,成为一个民族的脊梁。尽管刘长春的一身热血、一腔忠诚并没换来成功,但他为“参与比获胜更重要”的奥林匹克格言,作了最好的诠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