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强化办学特色 推动教育创新

2008-08-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周迅 刘茜 我有话说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
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

“我国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高等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于高校突出办学特色,推动教育创新,服务国家战略和现代化建设,试点工作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了加快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紧迫感、责任感,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在接受采访时,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告诉记者。

在整个学习实践活动中,学校党委紧密结合学校改革发展实际,突出“强化办学特色,推动教育创新”的主题,在推动学校科学发展上下功夫,在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加快建设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取得了成效,积累了经验。

开展教育创新大讨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加快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紧迫感、责任感

校党委坚持把学习讨论贯彻始终。党委围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科建设、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等问题,围绕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强化教师教育,切实做好免费师范生培养和教育管理工作,组织全校深入讨论。学校和各院系组织专家座谈会、教师论坛、学生党员论坛、离退休党员论坛等20余场,邀请中央机关领导、地方负责同志及学者20余人做主旨报告,参加人数近4000人,群策群力,共谋发展。

在专家座谈会上,方福康教授谈到,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基于对我国当前发展形势的认识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既全面总结了前30年的发展经验,更为今后3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劳凯声教授提出,高校的科学发展就是有特色的发展,在突出办学特色过程中,要注重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注意挖掘自身的潜在优势。

大讨论提高了认识,凝聚了共识。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如何推进教育创新、实现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北师大建设成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大家一致认为: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努力做到“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育英才、安安静静搞学问、扎扎实实做服务”,争创“一流的教学水平、一流的科研成果、一流的社会服务”。

突出办学特色,发挥学科优势,服务国家战略,聚精会神培养高素质教师和未来教育家

围绕活动主题,校党委坚持把调查研究贯穿学习实践活动始终。学校召开专家座谈会、教代会,结合本科教学评估,就教育改革和学校办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广泛征求院士、专家、师生、员工的意见建议。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全校上下进一步坚定了走特色发展道路的信念。

党委书记刘川生说:“提高质量、突出特色是立校之本,是实现办学目标的关键所在;面向国家战略,培养高素质教师和教育家,是北师大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

大家认为,北京师范大学要走好提高质量、突出特色的办学之路,就必须使强化教师教育特色与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相互促进;必须充分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切实做好免费师范生培养教育工作;应该着力推进培养体制创新,筹建教育学部,组建教师教育学院;着力推进培养模式创新,构建开放性的教师教育体系,修订完善培养方案。努力把北师大建设成为教育创新的重要策源地、高素质教师的培养基地、教育决策的思想库和教育国际交流的重要基地。

组织开放式民主生活会,领导与师生面对面,零距离沟通,提高了领导班子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他们把坚持群众路线贯彻始终,把尊重党员群众主体地位贯穿始终,把坚持边学边改贯穿始终。

党委设计了干部问卷、教师问卷、学生问卷2000余份,深入查找问题。校领导班子成员深入23个院系,召开小型座谈会、咨询会,参加学习研讨会、教育创新讨论会等,听取基层意见,帮助基层进一步梳理问题,共同分析查找出来的主要问题。

校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邀请党代会代表、师生列席,接受师生监督,面对面听取意见建议。全校所有分党委、党总支,结合本单位实际,组织召开开放式民主生活会,800多名师生代表参与。文学院李国英教授说:“校党委的民主生活会,让领导与师生面对面,实现了零距离沟通。”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教授深有感触地说:“党政班子面对面沟通,运行起来就会零磨擦。”

校党委把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在试点期间,完成改善师生工作生活条件、启动师生健康工程、整治校园环境、改善医疗条件、设立青年教师出版基金等实事十余项,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拥护。

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积极投身抗震救灾,把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贯彻到全面服务灾区的实际行动中

汶川地震后,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抗震救灾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组织全校师生积极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在此期间,广大师生踊跃捐款献血,广大党员积极交纳特殊党费。学校派出减灾、心理、环境安全等方面专家前往灾区提供技术支持,开展对策研究。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张秀兰教授介绍说,他们牵头整合校内外资源,成立了开放性平台“汶川地震应对政策专家行动组”,海内外100多名不同领域专家参加,开展灾民安置与灾区重建研究,为中央提供政策建议,并与香港大学联手推行“巨灾管理工程”。

心理学院在第一时间编写《灾后心理救助与心灵重建》和《我们一起度过:献给地震灾后的孩子们》,印了90万册免费送往灾区;开通心理救助热线,建立心灵抗震网站,联合两岸三地50多所大学的心理学科成立“高校心理援助大联盟”,倡议长期投入心理救助,心理咨询小分队目前依然服务在灾区第一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