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风依旧 传统依然

2008-08-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庄建 我有话说

尽管会议是按计划进行,我国古典文献领域的著名学者、山东大学教授董治安和他率领的团队王培源、王洲明、刘保贞等几位教授心中仍充满期待与忐忑。含辛茹苦十余载,今朝终于要将成果呈现在诸位专家面前听取意见了。由董治安任主编的《中华大典・文学典》之《先秦两汉文学分典》两汉文学部审稿会7月28日在酷暑中的南

京召开。

列在审稿专家名单上的是古典文学和文献学领域的知名学者,他们是北京大学教授杨忠、周强,复旦大学教授杨明,武汉大学教授吴志达、宗福邦,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郁贤皓,浙江大学教授崔富章,中华书局编审柴剑虹,山西古籍出版社原总编辑孙安邦,中华大典工委会委员、大典办公室副主任伍杰,中华大典办公室编审赵含坤。因病或因其他原因缺席的中华书局编审程毅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修生等先生分别写来了书面意见。

“关于先秦两汉文学的文献收集有特殊性,资料纷繁,历时久远,而且,标点这个东西,见仁见智,要做到尽善尽美难度相当大。古人的意思有相当一部分要揣测,因为时间那么久远,语言习惯那么隔膜,而且古人写文章也未必那么规范。基于此,尽善尽美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我们努力做到一不冤枉古人,二不强加于古人。今人不点开,则古书存,今人点开了,则古书亡,时时警醒着我们,工作时的心态说是‘战战兢兢’一点儿不为过。”

编纂者代表王洲明做了说明后,周强教授随即发言。“班固部分谈其历史著作的内容我建议考虑删掉……249页八世孙处应用一逗号点断,这样,贾徽是贾谊八世孙才得到准确表述。”“今天的简体字‘种’,在古字中作姓氏时读作‘chong’上声,繁简字转换不能变成‘种’的繁体。”周强先生发言依据的是一沓遍布他铅笔、钢笔字迹的审读稿。

“样稿选录的资料很丰富,全面、系统,各家不同的观点兼收并蓄。摘录在求全的同时求其精,不求观点之同,而重视存其异。”吴志达先生的发言不仅论及宏观,也未放过细节,1196页上栏倒数6行,1207页上栏5行,1208页下栏15行……他一丝不苟地指出这些地方存在的问题后,还建议编辑、编纂者举一反三,再做一遍细致的核校。6月下旬收到样稿,年逾古稀的吴先生是在武汉的酷热中认真地完成送审稿的审读的。

“半个月时间,从头到尾拜读了一遍。发现一些问题,首先是资料的错误,220页班固分论中,《三都赋》不是班固的,应删掉,256页的三首诗不是孟浩然的,是孟郊的……;其次,编排次序要调整,按时代排;三是错字、漏字与异体字不规范的问题……”郁贤皓教授也是有备而来,拿着样稿,锱铢必较。

有备而来,每一位与会专家莫不如此。资料排序、索引资料归属、资料误引错讹、资料重复引用与必要增补、转引与直引,杨明教授一口气列出了八条意见。孙安邦先生的审读意见不仅标在样稿上,还工整地誊写在稿纸上,记者认真地统计了一下,居然有120条之多。

“在火炉城南京,我们认认真真开了一天会,83岁的江苏古籍社原总编辑高纪言老从医院出来主持会议,坚持了一整天,晚上还要回去吃药。另一位主要的编辑黄希坚刚做过手术,现在还住在医院里,出版社的一级校对、77岁的饶钦珩亲历亲为忙会务,组织编校的后续工作,大典有此精神,何患事之不成。俗话说得好,行百里路半九十,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进度重要,但质量更重要,我们要借东风,再接再厉,善始善终完成先秦两汉文学典的编纂工作。”主编董治安先生说此番话时有些哽咽,或许,此情此景触动了他深藏于内心的情感。

虽说大家都是十分熟悉的学界同仁,但讨论中却少见脉脉温情,尽闻针锋相对,刺刀见红的意见。审稿会从上午九点开始到十一点半,下午两点半继续,一直开到晚上六点多。当日的南京气温36摄氏度,年事已高的先生们认真得像小学生,旁听会议的如我辈,钦佩之至中更有心疼。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