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交流 借鉴 合作

2008-08-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柳路 汪大勇 我有话说
8月1日,由外交部、教育部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贵州大学、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和中国教学仪器设备总公司等单位承办的首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阳清爽的天气中胜利落下帷幕。

一周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盟和中国高校的400多名代表,经过深入交流、讨论,共同发表了旨在加强多边教育交流合作的《贵阳声明

》,21所东盟大学和16所国内大学达成了50多份合作协议,成果丰硕。

交流与探讨

中国与东盟地缘相邻、文化相通。7月26日,首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式上,越南河内大学和贵州大学学生同台演唱了各自国家的民族音乐,相近的旋律一下子将与会中外大学代表的心拉到了一起。

来自东盟10国教育界代表与国内高校代表相聚美丽的花溪河畔,共同就教育合作进行广泛交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和教育部部长周济专门发来贺信。来自我国教育部、外交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东盟秘书处,东盟大学网络联盟和贵州省等国内外政府和机构官员出席了开幕式。

在为期一周的活动中,与会代表通过大学校长论坛和国际学生流动论坛等方式,深入探讨了大学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及学生国际流动等问题。大家一致认为,随着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国对教育交流的需求越来越大,双方迫切需要通过“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这样一个交流平台,实现教育的互补协作与资源共享,不断提升双方教育发展水平。

在中国―东盟大学校际合作圆桌会议上,各高校回顾了业已存在的交流合作项目及成效,广泛交换意见,决定共同发表《贵阳声明》,呼吁各国政府更加重视大学在全球化时代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并促进中国―东盟大学间的交流与合作。《贵阳声明》的发表,标志着我国和东盟国家在进一步加大教育合作和人力资源开发上,即将开展更为广泛而深入的国际合作。

就在教育界人士积极通过论坛开展交流合作之际,东盟国家教育展、中国教学资源展、中国―东盟青少年夏令营和艺术节等活动也在场外热烈而有序的展开。为期两天的中国―东盟国家教育展共有20所中国高校、7个东盟国家的33所院校参加。展览受到了来自贵州各地百姓的高度关注和欢迎。通过展览,广大市民较全面地了解了东盟国家的教育制度、留学政策和高校状况。

由中国教学仪器设备总公司承办的中国教学资源展,共有国内12家优秀的教育设备供应商参加,重点展示了当前中国优秀的高教、职教和远程教育设备,在向东盟国家代表展示我国教育科技力量的同时,也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交流。

作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东盟青少年夏令营也于7月26日在贵阳拉开帷幕,来自东盟9个国家的36名师生代表及1名东盟秘书处官员参加了活动。活动中,中外师生欢聚一堂,举办了中国文化讲座、趣味体育竞赛、体验苗寨风俗等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增进了中国学生与东盟国家青少年间的友谊。

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艺术节上,来自东盟国家的学生们还兴致勃勃地学习了太极拳、舞龙等中国文化。新加坡国立大学领队说:“很喜欢发源于中国的太极拳,一招一式非常有武者风范,能亲自体验感觉很不一般。”

“此次交流周为东盟和中国学生创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使我们可以相互交流,增进了解。”身着大红色越南长袍的越南河内国家大学学生武琉璃这样说。

借鉴与合作

东盟与贵州的交往历史悠久,近年来,东盟已经上升为贵州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主要的对外合作地区,双方合作前景非常好。贵州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贵州大学党委书记龙超云在开幕致辞中说,本次活动从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入手,将进一步推动教育的“大学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和“国际学生流动”,推动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增进我国西南地区高校与东盟国家高等教育的合作,进而推动中国―东盟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文化背景相似,与国际接轨的教育体制,学习生活费用较低是东盟国家吸引中国留学生的优势所在。据有关部门统计,2006年,我国在东盟国家学习的留学生有近6万人主要集中在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随着中国与东盟间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不断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对东盟国家的学生也增大了吸引力,使得中国文化在东盟国家的影响不断加大,学习汉语、交流汉文化成为东盟各国的教育热潮。近几年,我国在东盟国家建立了21所孔子学院,还设立了20多个汉语水平考试点。越南河内国家大学所属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化系主任阮黄英博士告诉记者:“近年来,越南已经形成了一个汉语热潮,会汉语的毕业生非常抢手。”

出席活动的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表示,今年中国与东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较快进展。他希望此次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搭建起中国和东盟大学间的交流平台,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东盟青少年间的理解和交流。

贵州大学校长陈叔平表示,能够承办首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机遇千载难逢,最终搭建起中国与东盟交流的非官方渠道,不仅为我国“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外交方针作出最好诠释,更为贵州大学迈入国际性大学打下了基础。

出席此次活动的东盟秘书处高官梅格・伊瑞娜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17年前东盟和中国建立对话伙伴关系以来,双方在教育方面的交流合作一步步朝着更高、更广的领域发展。在高等教育领域,双方大学已经开展了很多实质性的合作项目,包括学生互派、学术交流、教育展览及大学校长研讨会。东盟秘书处希望“教育交流周”能够形成常态机制,并吸引更多的国家高校和师生参与其中,建立更广泛的联系。

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成功举办,对深化双方高等院校合作,加强青少年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中国―东盟教育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这不仅是贵州大学开放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贵州对外开放的重要成果,必将为贵州、乃至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和合作做出积极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