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生态经济 造福百姓

2008-08-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金桀 我有话说

林场内,板栗、银杏与茶树依着山坡地势林立,整个林场郁郁葱葱,充满着生机。以往裸露的山体,如今成了老百姓的“绿色银行”。记者近日随财政部实地采访了几个财政合作项目,切实感受到了坚持可持续发展带给当地的变化。

可持续造林广受好评

从安徽的安庆、池州沿江顺流

而下,两岸郁郁葱葱,树木茂盛,防护林如一道翠绿的屏障,不仅保护着长江,改善着生态环境,还给当地的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被当地的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富裕林”。

中德财政合作支持的安徽长江防护林项目,以扩大和恢复森林植被、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目标,自1996年开始已实施两期。记者在潜山县长防林汪岭林场看到,这个林场已全部绿化,其中山上部是以马尾松为主的用材型防护林,下部则是板栗、茶叶,银杏、茶叶为主的经济型防护林。自1996年实施项目进行造林和封山育林,目前已全部成林收益。

“板栗、银杏与茶树乔灌搭配混交,形成了立体复层林结构,既有效地拦截了暴雨冲刷和地表径流,坡下的农田也没有了水毁沙压之忧,而且上层乔木对下层茶叶的保护,提高了茶叶品质。”安徽省林业厅副厅长程鹏向记者介绍,通过引入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并将财政援助和人才培训相结合,安徽开发出了一套用材与防护、生态与扶贫相结合的可持续森林经营模式,对项目区的生态、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种模式的意义还在于对周边群众的带动作用。”程厅长对记者说,目前周边近千户群众自发栽栗种茶5000多亩,并辐射带动潜山县山区发展栗茶模式造林2万多亩,办点示范效益明显。截至目前,项目已累计完成人工造林近3万公顷,封山育林近2万公顷,安徽省森林植被迅速增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部分区县森林覆盖率甚至达到了98%。

可再生能源发电造福偏远农村

青海省部分偏远地区处于国家电网供电范围之外,但这里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青海自2002年起,通过财政合作项目在边远无电村落建设了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这些地区的农、牧民再也不用为用电发愁了。

在距西宁市200多公里的刚察县恩乃村刚察大寺,记者参观了2006年投入使用的光伏电站和僧人朋措的住所。作为电站管理人员,朋措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他接受了相关电工知识的培训,可以处理常见的设备故障。这个电站解决了当地60户、近300人的用电问题。寺中通了电,他常常通过电视上的藏语新闻了解海内外时事,还用自己购买的电脑整理出了一部藏诗集。

据了解,青海省目前共建成12座村落太阳能光伏电站,已经解决了12个村、568户、2200多人、7所学校、8所医疗室、8座寺院的基本生产生活用电问题,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条件,其中农村卫生所和学校受益最大。德国复兴信贷银行驻北京代表处项目经理高爱贺向记者介绍,德方注重合作项目的可持续性运营,关注项目具体执行情况,并由国内外专业咨询机构合作验收,因此收效良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