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强化军校大学生的战斗精神

2008-09-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国防科技大学政治部副主任 马望星少将 我有话说

军校是军队干部的摇篮,塑造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核心价值观,关系到军校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和成才,关系到未来枪杆子掌握在什么人手里,关系到国家和军队的前途,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今年伟大

的抗震救灾斗争,所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为塑造当代军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为强化军校大学生的战斗精神提供了生动教材。

在抗震救灾的第一时间,13万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与全国人民一道,奉命展开高效救援行动,呈现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气势和精神面貌。是什么原因催生了如此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深层次上来看,源于党的领导以及党所提出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充分地反映了民心民意并被人民群众广泛接受。当自然灾害袭来的时候,蕴藏在全国军民中的巨大力量就在瞬间迸发出来,大家自觉汇集在党的旗帜之下,紧急行动,守望相助,倾力支持,无私奉献。

把抗震救灾精神所彰显的爱国主义精神融会到塑造军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引导他们把自我设计与国防建设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把个性张扬与守法护纪紧密结合起来,把信党、爱党、听党指挥的思想根子扎得牢牢的,不断强化军校大学生的军魂意识,使听党指挥成为军校大学生永不改变的信念。

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彰显了中国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了抢救废墟下的生命,人民解放军和各救援单位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广大医务救援人员夜以继日奋战在救援现场和手术台前。无数事实证明,同人民群众永远保持血肉联系是我党我军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也是人民军队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的最高准则。在抗震救灾斗争中,人民军队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的实践不仅体现在忘我的救援战斗上,也体现在人民军队秋毫无犯的群众纪律上:广大官兵心系受灾群众,不拿一份救灾物资,不喝一口救灾水,不吃一口救灾饭,冒着高温酷暑,宁肯晒脱几层皮,也不动用一顶救灾帐篷,损坏的物品、青苗都折价赔偿。

要把抗震救灾精神所彰显的以人为本理念,融会到塑造军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不断强化军校大学生的宗旨意识,使服务人民成为军校大学生永不改变的追求。

由于和平环境和相对舒适的学习生活,一些军校大学生的宗旨意识有所淡化,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腐朽思想文化和等价交换原则不可避免地侵蚀、渗透到军校生活中来,使部分军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纯洁性受到损害:有些人献身国防的意识不牢固,个人利益至上;有些人贪图安逸,害怕困难,回避挑战,缺乏到艰苦地方、到部队基层建功立业的思想准备。

针对部分军校大学生宗旨意识不强、实践宗旨自觉性不高的问题,坚持不懈地抓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教育,把服务人民作为塑造当代军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在思想深处把“参军为什么、学习图什么、当官干什么”的问题真正搞清楚,切实解决好。当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时候,勇于挺身而出,不惜牺牲一切,确实做到关键时刻豁得出来、冲得上去。通过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军校大学生牢固树立“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坚定信念,使服务人民成为军校大学生永不改变的自觉追求。

在桥毁路损、巨石滚滚、昼夜兼程飞奔灾区的路上,在大雨滂沱、没有引导、超越极限高度的伞降中,在余震不断、机械设备极度缺乏的顽强搜救中,在解放军战士的杰出代表武文斌“舍不了自己的命,就救不了群众的命”的忘我战斗中,在解放军著名骨科专家卢世璧院士以79岁高龄每天连续17小时对伤员的精心救治中……我们看到了解放军指战员所具有的“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自强不息精神。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说明,多难兴邦,多难砺党,多难育军。广大官兵在抗震救灾中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顽强奋斗,经受了各种难以想象的严峻考验,向党、祖国、人民交了一份优异的答卷。人民军队迎战地震灾害的斗争启示我们,对军人来说,艰巨任务、艰难挑战、艰苦环境是砥砺战斗意志的“磨刀石”,是锤炼战斗精神的“大熔炉”,是提升战斗力的“大舞台”。当代军校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成长在优越的环境里,在他们的身上往往具有一些“娇气”,这就非常需要把抗震救灾精神所彰显的自强不息精神融会到塑造军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中,通过不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在近似实战的条件下和严酷的环境中摔打学生,培育他们的“血性”和“韧性”,用“不讲条件、勇于奉献、不怕牺牲、义无反顾、连续作战”的要求来强化军校大学生的战斗精神,努力培养他们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苦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努力培养他们敢打硬仗、恶仗、险仗的顽强作风和战斗意志,提高他们在战争环境、非战争环境中履行任务的能力本领,使英勇善战成为军校大学生永不改变的本色。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