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敞开更加宽广的胸怀

2008-09-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甄澄 我有话说
北京奥运会结束了,人们久久回味,依依不舍之余还有一种莫大的欣慰。奥运会是一座舞台,借助它,中国的进步得以充分展现;奥运会也是一个台阶,借助它,奥运之后的中国将收获更多。

北京奥运不仅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的文明风采,还成为我们提升全民素养的新契机

2001年夏,当北京向世界提

出“新北京新奥运”的申奥口号时,世人对其中的“新”字充满好奇和期待:北京会“新”在哪里?答案在7年间一点点明了:新的场馆、新的技术、新的环境,更有新的文明风貌。204个国家和地区的2万多名运动员、裁判员、官员,3万多名境外记者,几十万外国游客以及全球数十亿电视观众见证了这一切。

在家门口举办奥运会,中国人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文明风采。观众的热情,170万志愿者的微笑,对单双号行车的理解与支持,开幕式结束近10万观众退场后几乎没有纸屑和垃圾的“鸟巢”看台……文明古国的今朝风采,化作每一次热情的指路、每一次温情的帮助。美国《侨报》在文章中认为:“对已圆了奥运梦的中国来说,在自家土地上举办的这次盛会中,本国选手斩获的金牌固然可喜,场外民众所展现的文明涵养,同样也可获得‘金牌’。”16天的事实证明,北京赛场外的这枚金牌,中国当之无愧,同样熠熠生辉。

百年梦圆,奥林匹克来到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华夏大地,承办奥运让我们收获甚丰,民众文明素质、城市人文氛围、国家文化形象全面跃升。筹办奥运7年来,努力提高文明素质与礼仪修养,无愧于“礼仪之邦”的称号,成为所有人一致的目标。2003年,北京奥组委向全社会提出“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口号,5年来这个口号不仅响彻社会每个角落,更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近年来发布的“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及“市民公共场所文明行为观测”数据显示,北京市民公共文明素质整体水平连年提升。新加坡《联合早报》的社论说,中国人利用奥运做了一次可贵的人文跃进,凸显中国作为和谐之邦、好客之都的魅力,因此也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北京奥运会离我们渐渐远去,但是礼仪之邦的风范,会超越短短十几天的赛期,长存于世人的记忆中,它的效应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社会学家周孝正认为,在中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建设必然会不断跟进,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国人行为素质的提升,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影响,显而易见。种种这些都使我们相信,奥运之后的中国,依然会有更多美丽的风景和感动。

北京奥运不仅见证了中国的开阔眼界,还展开我们面向未来的新视野

开幕式上,2008人击缶而歌“有朋自远方来”,向世界展开了中国的热情怀抱。北京奥运会见证了中国人的包容、大气和中华民族的宽广胸怀。《澳门日报》近日在文章中这样说道,北京奥运让世人看到了一个宽容的国度,它成为中国以一个现代文明大国姿态走向世界的新起点,这远比金牌总数第一更重要。

今天我们站在“鸟巢”、“水立方”面前时,会被它们的国际风尚所折服。实际上,奥运会进程中的每一环节都蕴含着世界性和国际化:开闭幕式的历史和国际眼光,设计团队中的中外合作,负责奥运村、媒体村餐饮服务的国际企业,几百名海外志愿者和来自多个国家的安保专家;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新闻采访管理等一系列国际规则和方法的运用……中国抓住奥运之机,以虚心的态度和包容的胸怀,努力与国际接轨。

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国别吝掌声,16天里,东道主的大气贯穿始终。开幕式上,全场观众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各国运动员。当一波三折获得参赛资格的伊拉克代表团入场时,欢呼的热烈程度不逊于东道主入场;当腿部受伤的韩国举重运动员再度出场,与中国选手争夺冠军时,经久不息的掌声响起。20年前,折戟汉城的李宁经受了莫大压力,而如今,对于杜丽痛失首金,刘翔因伤退赛,人们表示了深深的理解。郎平领衔的美国女排战胜中国,中国教练培养的美国体操选手获得冠军,中国人表示了最真挚的祝贺……来北京看奥运的英国游客安迪・霍伊尔说,除了文化底蕴深厚、科技日益发达外,中国百姓的心态和风度同样令他印象深刻。日本《产经新闻》也说:“中国在奥运会上的成绩,是对中国社会不断开放、国民心态日益成熟的奖赏。”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北京奥运会不仅体现了中国与各国平等交流的最大诚意和决心,也向世界贡献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和谐理念。经历过奥运的中国,这种世界胸怀、大国气度,将转化为一种姿态,使我们更好地融入世界。西班牙《先锋报》说:“北京奥运会表明,中国不仅是个成功的参与者,也是一个合格的组织者。通过这次奥运会,中国更懂得了作为一个大国应当如何与国际社会往来和互动。”

国外奥林匹克专家评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一主题并未单单强调中国,而是表现了世界融合的概念,这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对奥林匹克的贡献。

北京奥运会不仅见证了我们的开阔眼界,还将展开我们面向未来的新视野。

北京奥运不仅见证了中国的自尊自信,还成为我们奋发图强的新动力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闭幕式上,用“无与伦比”盛赞北京奉献给全世界的人类盛会,而它也见证了中国的自尊自信。“对于13亿中国人来说,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一个民族梦圆的时刻,更是一个民族振奋精神的新起点。民族自信心的增强将成为北京奥运会的精神遗产之一。”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说。

从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时国际奥委会向清政府发来邀请却被愚昧地拒绝,到1932年刘长春一人独闯奥运会,再到2008年13亿人承办奥运会;从1984年中国的第一块奥运金牌到北京奥运会金牌总数第一。这过程,是中国人百年梦想的不断实现,是中华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的不断增强。

民族自信,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内在动力。“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正是建立在自信心基础上的国民心态。学者于丹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过程充分显示着一种全民心态,奥运不仅是奥组委的事情,也不光是体育代表团的事情,它变成了每个老百姓家里的事。”申奥时96%的历史最高民众支持率,建造水立方时35万华人同胞近10亿元的捐款,报名参加赛会服务工作的百万志愿者……这些数字都说明,申办、举办奥运会的过程,也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凝聚力量的过程,这一过程最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我们自信地举办奥运会,奥运会的成功又让我们更加自信。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执行会长陈剑认为,北京奥运会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后接受的一次“成人礼”,能极大激发我们产生新的发展智慧和精神动力,可以预期,多年以后回头看,中国新的变化和进步将有相当部分源自北京奥运会。

一位网友在论坛中说:“奥运会使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确,当未来某时我们回顾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时,举办北京奥运会无疑将是一个会被记住的历史节点。

北京奥运会的圣火已经熄灭,但人们心中的圣火却将继续照亮前方,激励13亿中国人不断前行,续写辉煌。

面对四海宾朋,中国敞开了更宽广的胸怀。图为北京各界群众在天坛欢迎奥运火炬。本报记者郭红松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