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延安大学走过辉煌七十年

2008-09-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袁广斌 我有话说

延安大学窑洞广场袁广斌/摄

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大学――延安大学,即将于9月22日庆祝建校七十周年。延安大学的七十年,是辉煌灿烂的七十年,是伴随着中华民族和人民共和国脉搏一起跳动的七十年。

1941年,中共中央决定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毛泽东同志亲自确定了校名。1943年和1944年,自然科学院、鲁迅艺术文学院、民族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行政学院先后并入延安大学。延安大学的历史从其前身院校陕北公学算起,可上溯至1937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大学培养了数万名优秀人才,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共和国建设做出了特殊而巨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延安大学不断适应陕北、陕西乃至全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不仅成为中国西部的人才摇篮,而且办出了水平,办出了特色。现在,延安大学拥有5个校区、17个学院,其附属医院是陕北地区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强的综合医院。延安大学文、理、工、管、医、教、经、法、史、农等学科门类齐全,开展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面向全国招生,是教育部和陕西省共建大学。

“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路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得到了全国各界人士的热烈拥护和积极支持。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大批革命青年,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崇高的革命理想,冲破重重封锁,跋山涉水,纷纷奔赴延安和陕北解放区。他们中有许多人参加过当地的抗日救亡运动,有的是民族解放先锋队的队员,也有少数是在白区入党的新党员,还有从南洋、越南、朝鲜等地归国的爱国华侨青年。仅1938年5月至8月,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奔赴延安的知识青年就有2288人之多。这些青年是为了寻求革命真理和献身于民族解放事业而来到解放区的,他们迫切要求学习革命的理论和本领。同时,由于战事日趋紧张和激烈,抗日的后备力量亦亟待补充和加强。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培养更多的抗日干部和各种建设人才,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毛泽东指示“每个根据地都要尽可能地开办大规模的干部学校,越大越多越好”。在延安,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这一时期先后扩大和新办高等学校10余所,这些学校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坚持办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革命干部和优秀人才,为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丰功伟绩。

1937年7月底,中共中央决定成立陕北公学;9月,陕北公学举行了开学典礼;10月23日,毛泽东为陕北公学题词;11月,陕北公学正式开学。当时,陕北公学与抗日军政大学齐名,发展很快。1939年7月20日,中国女子大学在延安正式举行开学典礼。建立中国女子大学,专门培养从事革命的妇女运动的干部,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举,而且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创举。1940年5月,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正式成立,它的前身是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主要任务是培养从事青年运动的干部。1941年9月,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与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为延安大学。1943年4月至1944年5月,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和行政学院先后并入延安大学,延安大学由此成为一所大规模的综合性的大学,成为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培养抗日干部和革命干部、进行抗日教育和革命教育的著名院校,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延安大学服务于抗日战争,是培养抗日青年的园地。延安大学所形成的独特办学方法和优良办学传统,为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中国高等教育积累了宝贵经验。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大学及其前身院校,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事求是为根本方针,贯彻整顿学风、党风和文风的教育精神,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学习工农兵大众的优良品德,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树立了好学风、好党风和好文风,形成了革命大学的校风,这就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忠诚老实,实事求是;同心同德,互助互学;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富有积极的创造精神。在办学过程中,延安大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首先是坚持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后期至四十年代中期的办学历程中,它紧紧围绕抗击日本帝国主义这一党的中心任务,培养了大量的栋梁之材。其次,延安大学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办学育人,坚持将转变学生思想放在首位,通过富有成效的教育,延安大学学生形成了共同的思想基础和政治立场,那就是热爱祖国,反对侵略,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拥护解放区的民主制度和党的教育方针,因此他们能够形成战斗的集体;他们心情舒畅,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努力学习,决心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为建设新中国而贡献自己力量。第三,坚持理论紧密结合实际,因时因地制宜,学以致用。延安大学是一所新型的大学,其教育方针概括地说就是学用一致,教育与边区各项实际工作相结合,为抗战和边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延安大学制定了较完整的教育方针,其各项内容与要求虽不尽相同,各有其重点特征,但基本精神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与用的一致,完全贯彻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改变了以往教育的固执死板、不切实际的空洞灌输和不民主传统弊病。

抗战八年,延安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创造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实行抗战教育政策;贯彻教育为长期抗战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方针;坚持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方向,努力建立健全和发展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贯彻群众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制宜,开展教育工作;实行文化教育中的统一战线的方针,充分发挥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作用;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少而精的教学原则;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加强政治工作,以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勤俭办学的革命精神等等,这些经验都是十分宝贵的。

延安大学校园一角袁广斌/摄 


[值班总编推荐] 维护教育公平需要久久为功

[值班总编推荐] 习近平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

[值班总编推荐] 【院士谈科技自立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