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山东滨州:科技创新乘势而起

2008-10-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赵秋丽 赵达 夏侯昭? 我有话说
山东滨州,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孙子故里,近年来,奇迹不断,亮点纷呈。富有科技“含金量”的“滨州造”相继问世,滨州造万吨级轮船下海、滨州造芯片用到十七大代表的代表证、滨州造钻石飞机填补了国内空白……沉寂的土地开始绽
放出时代的风华。

滨州市委书记邓向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欠发达到基本告别欠发达的历史性转变”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滨州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科技强市”这一重大决策。

旧与新

位于黄河下游、鲁北平原,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的滨州市,是古代著名军事家武圣孙子的故里。多年以来一直属于山东省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进入新世纪,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滨州的决策者们意识到要演绎“跨越式发展的奇迹”,必须先谋势。

滨州的工业产业多数是传统型、资源消耗型的项目,缺少高新技术项目和现代制造业。从2003年至今,市委、市政府,始终将眼光对准了高新技术产业,把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领航滨州超越发展的强力推进器。这是一次放眼全局的意识创新,也是一次及时而正确的战略调整,为滨州在未来竞争中谋得了先机。

滨州当年先后12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出台一系列鼓励高新技术发展的政策文件。2004年,全市科学技术大会确立了“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在鲁北大地异军突起”的奋斗目标。至此,滨州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托科技创新,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纺织等传统产业基础上延伸产业链,以深加工为重点,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下游、终端产品。

滨州市市长张光峰自豪地告诉记者,近年来,经过一系列措施的培植和推动,滨州高新技术产业真正实现了高起点、跨越式发展,现在已形成了纺织家纺服装、油化工和盐化工、汽车及零部件、造船及零部件、飞机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十大产业链集群。

专与聚

日前,记者来到滨州国际会展中心采访。刚一进门,门口的仪器就“嘀”的响了一声,电视屏幕立刻显示出记者的相关资料。这种超小型RFID专用高频读写器是滨州创联电子公司的专利产品。这项技术曾被用在十七大代表的代表证上。滨州重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专门创建了滨州RFID产业园,围绕RFID产业开展招商引资。2007年10月,创联电子投资建设的“滨州RFID实验室暨应用演示中心”落成,成为功能完善的国内5大实验室之一。目前,该公司引进的电子标签生产线即将投入运行,与自主研发的非软件及阅读器一起,将合力拉长滨州的电子信息产业链。

“专”的优势在于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形成产业链条完整、配套功能完善、运行成本较低的集群效应。该市通过多种途径,推进科技载体建设,聚集科技资源,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正在规划实施的鲁北盐碱型科技产业开发带工程,随着防潮堤的成功建设,新兴产业、科技产业迅速聚集,将成为环渤海独具特色的链条型生态经济开发带。

以专求聚,有力提升了产业档次,拉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强势崛起。五年间完成技术改造投入1266亿元,实施技术创新项目2400多项,全市工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比重提高到35.3%,国内先进水平的比重达到60.1%。担负科技创新的重任的国家级、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78家,创新研发出14个中国名牌。2007年该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04.97亿元,是2002年的21倍,同比增长46.0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4.15%提高到13.21%。高新技术产业助推滨州科学发展,今年1-8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4.28亿元,同比增长16%;完成进出口额32.87亿美元,出口增长了41%。

引与用

甫入滨州城区,记者便被随处可见的各式各样“头顶”太阳能板的太阳能灯所吸引。据了解,滨州市区现有太阳能灯近2000盏。每到夕阳西下,“吃足”太阳能的盏盏明灯便开始工作,发出明亮柔和的光,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说起这条滨州新景,就不能不提德邦太阳能公司和创始人唐臻德。

在新能源的研究开发中,有关专家发现滨州太阳能资源较为丰富。于是,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三顾茅庐”,邀请在国内较早组织研发太阳能光伏产品的唐臻德来参观。当时已退休的唐臻德被滨州人的热情所感染,也为滨州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所吸引,不顾年老体弱,欣然同意兴办了滨州德邦太阳能公司。如今在德邦公司引领下,一个年产各类太阳能灯具几万套,产值5亿元的太阳能光伏生产基地已具雏形。

滨州不仅重视引进人才,更善于用好人才。1986年山东农业大学毕业的沈志强进入滨州畜牧兽医研究所工作。经过近10年努力,他发明的“禽用蜂胶灭活疫苗”获国家专利。他根据市场需求设置研发机构,先后建立动物医学、动物保健品、生物制品等5个新型研究室和一个生物技术重点开放试验室,使该所变成科技成果的“孵化器”和吸引人才的“梧桐树”。至今全所已经孵化出国家、省级科技成果20项,研制开发新产品70种,年创经济效益12亿元。

近年来,为从根本上解决科技创新问题,滨州将人才问题放到首位,树立“科技决定未来、人才关乎成败”的观念,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同时还立足项目培养人才、围绕项目招揽人才,实施项目锻炼人才,全面而系统地建立一整套以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为主题的制度与思路。

巢好凤来栖。去年,全市共为机械、化工、纺织、航空等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1500多名。

今天的滨州,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拓展更为广阔的科学发展空间,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先进装备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古老土地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