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30年三访德国

2008-10-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燕喜(中央党校经济学教授) 我有话说

如果将改革开放的30年分为三个十年,我竟然在每个十年中都有一段在德国度过的或长或短的日子,下面便是从一个独特视角回眸改革开放30年间三访德国的感受、感动及感叹!

1984年:抹不掉的一丝

尴尬

作为中共中央党校改革开放后派往发达国家学习的学者,我第一次赴联邦德国是在1984年10月。

我当时所在的学校是联邦德国享有盛名的科隆大学。在德两年的学习生活值得回忆的东西太多、太多。然而,每每回顾这段历程,也总有一丝抹不掉的“尴尬”:那时常有德国人问我:“您是日本人?”当遭否定后,他们会脱口而出问:“您是韩国人?”我再次摇头后,他们似乎有把握地说:“您一定是台湾来的!”

我不得不一再强调:“我是中国人,来自中国首都北京”!遇到这种尴尬的当然不只我一人,因为那时普通德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多是停留在“中国很大,但是很穷”上。

想想我们遭遇尴尬不能怪别人,多年的封闭使得世界不了解我们,更不会关注我们,我们也不了解世界。那时尽管我不知道中国的改革开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但我已深深感到我国改革开放决策的重要与英明!我渴望着祖国的巨变,希望尽快抹去那丝尴尬!

1997年:铭记着的一份骄傲

1997年我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访德。为了借鉴德国相关经验,我选择《联邦德国国有资本的管理与运营》作为我的研究专题。

与第一次我在德国的情况比较,最大的区别是国际风云的变幻。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国际上苏联已经解体、东欧也发生了巨变。在德国,柏林墙已被推翻;东德亦不复存在。

11年后重返德国,引发了我的感动,仅举最简单的一例,是那时在德参加一个经济学研讨会上发生的事情。看着艾伯特基金会传给我的与会者名单,我心中有些忐忑,因为参加者中绝大多数学者是前苏联与东欧的经济学家。第一位发言的来自前苏联的学者,用他知道的那点儿二手材料,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绩大加赞赏,参会者也都纷纷表示钦佩与赞叹!面对全场向我投来的羡慕眼光,我脸上也露出了东方人略带矜持的微笑。与第一次来德国遇到的尴尬形成强烈反差!

2007年:不能忘的一种自豪

2007年8月我再次抵德,此次之行不是专访,而是赴非洲的过境。距1997年来德又已过去十个春秋!

我们被安排与一对德国夫妇共进晚餐。谈话中他们毫不掩饰对蓬勃向上的中国的赞叹,一再表明希望通过我们与中国扩大交往的愿望。交谈中的一个细节我至今忘不了。当我无意中谈到同行的另一位教授是1978年开始在大学读书时,巴赫先生立即插话:“那是你们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我惊叹不已!一种“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是改革开放使古老的中国崛起、强大,强大了的中国令包括原来对我们知之不多的德国这样的世界强国瞩目。

回眸30年,我们有理由自豪!同时,我们不应忘记,这份自豪不仅源于已取得的成绩,它更意味着已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人的责任!我们应牢记任重道远!(本报记者梁捷采访整理)

人物小传:张燕喜,女,1948年11月生于天津。1968年赴内蒙古插队。吉林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后到中共中央党校工作至今。期间先后在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德国科隆大学学习及高访四年。现任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担任首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