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什么要写《乡村网事》

2008-11-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齐光瑞 我有话说
《希望的田野》、《刘老根》、《烧锅屯的钟声》、《圣水湖畔》、《美丽的田野》,都以自然、朴实、生动、富有东北乡村特色的表现形式,把当前处在复杂社会变迁状态下的中国农村、农民的生活现实,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吉林的电视剧在反映“三农”问题上进行了宝贵的探索与努力,并取得了成功经验。吉林人能做的,同为讲东
北话的黑龙江人,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做?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命题,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事业也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农村面貌将迎来新的重大变化。作为一个作家,当中国改革出现新的飞跃的时候,不能不予以关注。

由于经常往乡下跑,和农民接触的比较多,很自然就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如:农村群众联络交流的渠道少,树新风讲美德的活动少。农民们说:“过去说书听戏看电影,还有个广场,如今连个开会聚堆的地方都没有。有了场地,搞些文艺演出啥的,说说新风尚,唱唱新文明,总比光靠大喇叭喊话、办黑板报强。”

繁荣创作,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归现实。现实是创新的源泉,真实是最动人的力量。那些深受观众喜爱的作品证明,凡是实实在在去贴近现实,触及问题以及探讨人性的创作,就具备了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家有九凤》的导演杨亚洲在谈到自己的电视剧时曾说:“从生活中捞取的有生命质感的东西都在观众中撞击出了火花,他们和剧中的人物一起哭,一起笑,他们追着你看,全剧结束了,他们还希望拍续集。”这就是真实所具有的生命力。它最能赢得观众,也是对观众最好的尊重。

农民问题不只是农村本身问题,而是社会经济结构问题,没有先进生产力和有力的制度,不把农业变成赢利产业,仅靠一个英雄和一个清官是解决不了“三农”问题的。所以,塑造英雄其实是呼唤英雄辈出的制度。要用历史的和前瞻性的眼光看待新农村建设。旧的矛盾解决了又出现了新的矛盾。税没了,生产资料涨价了。眼光不能光停留在现在小农经济阶段,更要看到农业与国际接轨后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尖锐的矛盾。这让笔者想起了当年读电大时的情景:

当时,如果没有中央电大,中央电视台如果不播放大学文科课程,笔者就得到哈尔滨找一个大学听课,一是要交不少钱,二是要花不少路途时间。因为当时住在农村,到任何一个大学,往返最低都得两个小时。讲课的老师可能还是个水平较低的老师。大学语文本来就难懂,如果遇上一个水平较低或者不善于表达的老师,那就越听越糊涂。感谢中央电大,感谢中央电视台,笔者每天在家打开电视机,不用花一分钱,还省掉了路途奔波的时间,就可以听中国最好的大学老师讲课,还可以连听几遍,这就是远程教育的好处。

面对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面对信息化时代,笔者觉得:我们的决策者,不应该拿数百亿、上千亿的资金到处圈地、建房、建大学城,而应该多投些资金铺网络,结合新农村建设,使更多的农村能够通宽带、能收到更多的卫星信息;多投些资金用于科学文化建设,然后通过卫星、互联网、光盘等媒体,让更多的人,以最低的价格来分享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

在这种形势下,我们作家就有义务多写主旋律作品、现实题材作品、“三贴近”作品和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品,应该坚持“二为”方向,弘扬主旋律,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为新农村建设鼓与呼,把沸腾的现实生活转化成艺术作品,把当下火热的、复杂的、多变的现实问题转化成人物的血肉、性格和灵魂!正是基于这种考虑,笔者创作了反映黑土地农民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扯宽带、建网站的数字电影《乡村网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