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民族团结共繁荣

2008-11-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华社记者 龙松林 赵超 王勉 我有话说
50年风雨历程,50年沧桑巨变。

1958年3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式成立。当时,广西的国内生产总值仅有146亿元。50年后,广西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9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12000元和3200元。

50年实践充分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根本保

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将使各民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坚持实施民族团结政策,以民族团结推进民族平等,以民族团结推动各项民族事业发展,各民族兄弟在峥嵘岁月中相濡以沫,在发展的时代里携手同行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广西也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在这片土地上,有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11个世居少数民族,全自治区5002万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8.5%,其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3%。

青山绿水织壮锦,民族团结谱新篇。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委主任卢献匾说,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有赖于形成规范统一的制度,有赖于民族平等的观念从理论走向实践,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发展。广西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对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权利等做出了明确规定。

民族团结教育在广西扎实推进。广西每年9月在自治区统一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月”。今年11月15日又启动了广西“民族团结月”活动。这些活动使各族学生对我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等有初步的了解,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帮助他们尽快形成社会主义民族意识。为使这一基本教育更有针对性,广西还组织编写了《广西民族团结教育读本》系列教材,供全日制小学、初中教学使用。

民族政策全面落实,民族关系巩固发展,各民族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在广西已蔚然成风。

广西坚持树立民族人才优先的观念,将少数民族人才干部的培养置于重要位置,引导各级各类民族干部不断开拓进取,奋勇争先。集中培训,挂职锻炼,深入基层,广西的少数民族干部多年来在投身急、难、险、重的工作实践中,丰富阅历,成长壮大。截至2007年底,广西少数民族干部达到近41万人,是自治区成立时的13.38倍,少数民族干部占全区干部总数的36.22%,比自治区成立时提高了13个百分点,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陆续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少数民族干部已经成为广西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力量,在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广西少数民族教育工作飞速发展,成为进一步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环节。截至2007年,广西有独立建制的民族学校138所,其中民族高等学校2所,民族中专及民族干校6所,民族中学19所,民族小学52所,壮文学校92所,少数民族学生占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的34.95%,少数民族地区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素质加快提高,民族团结的基础更加牢固。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说,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振奋民族精神,对于不断开创自治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坚持贯彻民族发展方针,以民族发展带动各项事业科学发展,以民族发展顺应时代潮流,把发展的种子根植于少数民族地区,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少数民族群众

40岁的朱建伦是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村民,目前在村里经营着一家“农家乐”旅馆,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朱建伦曾因生活贫困外出打工两年,回到村里后,他在政府引导下开始种植月柿。最近几年,成片的月柿树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吸引了成批的观光客,红岩村的旅游业又火了起来。

带领少数民族群众共同致富是广西新农村建设的着眼点之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又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的持续发展。广西的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川秀美,瓜果飘香,文化多姿,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正当其时。

在广西,像红岩村这样凭借旅游业和优势产业发展起来的少数民族村庄被统称为“民族新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它们的共同特征。

广西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展的新农村建设注重强调传统种植业的地位,依靠培育特色农业使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百色市的右江河谷是中国著名的亚热带蔬菜水果之乡,即使是在冬季,走进位于这里的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仍然可以看到满树的芒果和香蕉,还有100多种无公害蔬菜。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常务副主任钟恒钦介绍,这一科技园区已建成核心区1.86万亩,创造的农业产值达40亿元,由此带动百色市18个乡镇的40多万少数民族群众走上特色农业产业化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有力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农村经济效益得以提高,并逐渐改变了长期以来种植业以粮食为主的结构,促进了糖料、桑蚕、油料、蔬菜、茶叶、水果、花卉等优势作物的发展。2007年,广西水果产量达690.38万吨,是1957年的89倍,产糖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蚕茧产量连续3年全国第一。

政府如何方便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服务?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层组织建设?广西在全国首推的“农事村办”将乡镇党委政府的工作职能和服务平台下沉迁移,既方便了群众,密切了干群关系,又极大地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撤乡并镇的实施,一些“闲下来”的乡镇党委政府变得无所适从,而那些偏远的、被撤并的乡镇老百姓办事越来越不方便,一年到头难见到干部。“农事村办”即在距离乡镇政府比较远、群众往来办事不方便的村或群众居住比较集中的自然屯设立“农事村办”服务站,主要包括生产服务、文化服务、卫生服务、法律服务和政务服务等。

“科学发展真正好,农事村办在中平。”在田东县祥周镇中平村,53岁的村民刘玉燕用自编的蔗园山歌来称赞“农事村办”。在中平村,公安、国土、民政、计生、农业等多个部门集中在“农事村办”服务站,为群众办理人口证件、发放计生服务手册、进行免费法律咨询等。富起来的少数民族群众得到越来越多的政府服务,感觉生活越来越美好,心中的山歌唱得格外响亮。

广西的壮族等少数民族拥有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民族传统。对于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广西一方面是继承保护,一方面是开发利用;既尊重民族的古老习俗,又加速民族融入现代化的步伐,以此来推动各少数民族的长远发展。

在广西南丹县,生活着瑶族的一个分支白裤瑶,这里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文化面貌和自然古朴的生活方式。每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都值得尊重,为了让人口不足3万的白裤瑶不至消失,广西在政府主导、当地民众参与的情况下建立了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对白裤瑶的民族传统加以保护,同时通过文化记忆工程对白裤瑶的日常生活、文化活动进行全方面记录。广西现在已有10个这样的民族生态博物馆。

已经走出大山的白裤瑶姑娘黎夏在大专毕业后回到了小山村,做起博物馆的讲解员。黎夏说:“博物馆建立以后,我们这里的旅游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村民的收入增加了,对外界的了解更多了,还提高了本民族的自信心。”

八桂山河,处处是风景。壮族的嘹歌激昂多情,苗族的节庆欢快热烈,京族的独弦琴源远流长……广西积极利用民族特色文化,推进文化产业的开发与利用,“文化致富工程”成效明显。

到桂林旅游的游客除了观赏山水风景,如今还把观看《印象・刘三姐》作为必不可少的项目。600多名演职人员参加演出,几千名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受益,这一项目自2004年3月20日正式向国内外演出市场推出以来,经过4年的运营,演出总场次已超过1400场,观众达260多万人次,票房收入达到5亿元,带动了桂林市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得益彰。

举办了10年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赢得“广西歌海”美誉。壮族三月三歌节、瑶族盘王节等文化节庆活动接续登场,广西各少数民族在歌声中迈进新生活,在歌声中感受新时代,在歌声中迎接新希望。

巩固民族进步成果,以民族进步加快兴边富民,以民族进步促进对外开放,少数民族在进步中放眼世界,在进步中合作共赢

风生水起,千帆竞发,广西经济发展春潮涌动。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工作的启动,从2004年起,中国?东盟博览会每年在广西南宁举行。2008年1月,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5月又批准设立钦州保税港区。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使广西步入经济发展快车道。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在沿海、沿边地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少数民族的积极贡献。

广西平果县位于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处的革命老区,48万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有45万人,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曾经贫穷落后。1986年9月,国家领导人在听取开发平果铝产业时指出“广西平果铝要搞”。“平果铝”的建设彻底激活了平果县,彻底让平果县的百姓富了起来。

过去务农,如今务工,“平果铝”使当地1000多名农民成为产业工人。中国铝业广西分公司总经理瞿向东说:“公司现有职工7000多人,少数民族职工占职工总数的51.2%,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群众的拼搏努力,他们与企业的发展相互交融,密不可分。”

兴边才能富民。广西是全国唯一的沿海、沿边、沿江地区,其中陆地边境线长1020公里,8个县、市与越南接壤,少数民族人口占当地总人口80%以上。

顺势而出,方能化茧成蝶。目前,广西已在沿边县、市建成边境口岸12个,边境贸易的红火让当地群众受益匪浅。

凭祥市浦寨,著名的友谊关坐落在此。1992年以前,这里是个仅有17户村民的边境小屯。随着边境互市点的建立,浦寨的边贸发展突飞猛进。凭祥市浦寨贸易区管理委主任黄锦德告诉记者:“浦寨现在已开发面积达到2平方公里,开设商铺1000多家,常住人口近3000人,绝大多数是壮族群众,2007年创造边贸成交额35亿元。”

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曾是那样渴望生活改善。但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加之地处大石山区,广西边境地区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质量低,贫困大面积存在。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广西从2000年开始实施边境发展总体战略,先后进行了边境建设大会战和兴边富民行动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现在仍在进行中。

大会战的最终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少数民族各方面的进步。大会战硕果累累:2000年8月至2002年9月,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投入资金21.61亿元,建设项目1.8万个,从通电、饮水、茅草房改造,到乡村卫生院、村村通广播电视;2003年至2004年东兰、巴马、凤山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共投入扶贫资金22亿多元,减少绝对贫困人口4.7万人,减少低收入贫困人口10.8万人;2007年至2008年大石山区五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再投入16.25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累计投放到广西的扶贫资金达到90多亿元,广西地方财政配套累计投入41亿元。1978年到2007年,广西绝对贫困人口从2100万人减少到65万人,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00元增加到2770元,增加了近28倍,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群众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回首50年,眺望新一极。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马飚说:“这50年,是广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步的50年,是全区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50年,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功实践的50年。”

大团结凝聚大力量,大力量带来大发展。今天,一个自信自强、开放合作、蒸蒸日上、生机勃勃的新广西已展现在世人面前!

(新华社南宁11月28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