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进陕西师范大学

2008-12-05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陕师大】关注

文化引领:大学魂兮所系

嘉宾:

房喻

陕西师范大学校长

陈鹏

高等教育评估与研究中心主任

李卫东

新闻中心主任

倪涛

政治经济学院06级社会学专业本科生

李卫东: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对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样的社会职能,全国高等教育界是认可的,并且在办学实践中认真履行。在办学实践中,房喻校长提出在全球化环境下办学,开展积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既是现代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大学的社会职能;同时,大学历来得风气之先,应该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智慧库和动力源,即大学还有一项职能――社会文化引领。这也许是陕西师范大学重视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

房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我看来,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已经融入到学校的精神传统、办学理念、人文价值以及形象识别系统中,以育人为本质属性的高级文化形态,内化为学校的一种独特品质。大学文化最基本的时代特征为:追求真理、崇尚学术、严谨求实、开放包容。

陈鹏:大学文化,重在建设;建设理念,贵在落实。陕西师大是一所务实的学校,校风朴实、师生诚实、办事扎实。只要是认准的事情,都会踏踏实实落到实处。大学文化建设同样被赋予充实的内容,学校将大学精神涵养寓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把大学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工作的全方位和各环节。

房喻:作为一所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师范大学,陕西师大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建设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即高水平大学。在65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逐渐形成了厚重、独有的师大精神。“厚德、积学、励志、敦行”的校训,崇真务实、开放包容、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严谨治学、求是创新的学风、校风,增强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诸环节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进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充分彰显了师大精神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务实性。此外,学校以现代高效的媒体促进高尚学术文化的交流传播,以清新高雅的文化艺术活动提升校园的文化品位,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发挥社团的育人功能,高频度、多形式的学术活动丰富了校园学术文化。

倪涛:大学不仅是一种物质的存在,而且还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大多数人往往从大学的物质层面对大学进行认识和研究,而忽视其精神和文化层面的意义和作用。在大学面临众多挑战和大学精神日益迷茫式微的今天,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如何重塑大学精神?如何秉承大学精神,陶冶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品质?

房喻:大学精神的回归和光大,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维度。文化育人的着力点应体现在责任担当的意识、独立思考的能力、开拓创新的精神、引领文明的典范四个方面。通过高雅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使当代大学生真正成为引领先进文化、主流价值、健康风尚、科学理性、文明礼仪的时代青年。

【陕师大】精神

滋兰树蕙六十春

霍松林

选千年古都之南郊,辟文化积淀之沃壤。建师范教育之学府,育国家建设之栋梁。历三代人经营缔造,经六十载风雨沧桑。陕西师大已造就十二万英才,荣登“211”金榜。

溯我校之简史,思创业之维艰。抗战晚期,师专始建。爱国师生,共赴国难。念闾阎之困穷,节衣缩食;怀救国之雄心,勤学苦练。神州解放,奋发图强。西安师院,初创辉煌。依大唐之天坛,设马融之绛帐。汇中西之典籍,图书馆环绕绿树;传古今之智慧,教学楼普照金阳。领导尊师重教,教师敬业爱岗。文理并重,学科之建设有序;德才兼备,师资之培养有方。历届毕业生派入各地中学者或任教职,或任校长。皆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备受赞扬。

其奈好景苦短,灾祸无情。反右派,反修正。大批判,大跃进。三载饥荒,辍学放长假;十年动乱,停课闹革命。损失之惨重怵目惊心,永垂教训。剥极而复,人心所向。四害俱除,春雷乍响。三中盛会,甘霖普降。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我校即被列入教育部直属高校而扬帆启航,前途无量。

思想解放,理念更新。科教兴国,任务光荣。教书有理,读书有用。理直气盛,壮志凌云。我校遂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目标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办学目标而开拓进取,形势喜人。学院增至二十,专业六十有一。交叉渗透,结构合理。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硕士授权点、国家级省级实验室及研究中心、研究基地,溢彩流光,逐年增益。教授三百,博导二百,硕彦济济。长江学者、国家级名师、国家级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出类拔萃,屈指难计。水到渠成、实至名立。精品课程、优秀教材、名牌专业及特色专业不胜枚举,屡受国家级省级奖励。教学成果,奖项尤多,可贺可喜。老校区春色满园,新校区鸿图大展。接韦曲之西隅,踞上林之旧苑。楼馆雄伟,厅舍完善。林带之晴翠扑眉,花圃之新葩耀眼。两区一校,分工共管。优势互补,争妍斗艳。

教师教育,使命神圣。八字校训,引领校风:不愧人师,首要“厚德积学”;堪为世范,尤须“励志敦行”。讲授提纲挈领,举一而反三;著作厚积薄发,稽古以拓新。七拼八抄,往哲深讥赝鼎;千锤百炼,时贤更重真金。做园丁之园丁,乐育?桃艳李;当人梯之人梯,共攀秀岭奇峰。迎终南之爽气,听雁塔之晨钟。看和谐社会之完美建构,盼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豪情满怀,高歌猛进。

【陕师大】漫画

长安大讲堂

校园晨读

军训剪影

师生书画展

【陕师大】原创

校园牧歌

词曲/风生水起

春光明媚,艳阳天,夭夭桃李香满园;

同学少年,指点江山,灼灼英才群星璨。

啊,如歌岁月,激情燃烧天地间。

秋波潋滟,芳草地,菁菁校园百花绽;

今日风流,挥洒浪漫,累累硕果忆华年。

啊,相伴青春,人生沧海化桑田。

【陕师大】寄语

●史念海(著名历史学家)

宁可劳而不获,不可不劳而获,以此存心,乃有事业可言。

●李灿(中科院院士)

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母校所蕴含的树人精神和师范精髓,成为哺育一代代师大学子的甘泉和琼浆。

●董治宝(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老师的教诲对学生影响至深。回母校任教,我要克服压力,向前推进教学科研工作,为学生成长多做事情。

●郭芹纳(文学院教授)

我从自己的老师那里获得了“师爱”,也将这种“师爱”带给了自己的学生,希望这样的“师爱”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仰孝升(陕西师大毕业生,陕西省山阳中学高级教师)

扎根山区,让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国家建设和家乡发展的有用人才。

【陕师大】记忆

我的大学

朱鸿

命中注定,我只有一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我生长在乡下,小学为邻,中学离村子也不出三里,但大学却很是遥远,因为它当时中止了招生工作,上大学是要推荐的,其当然遥远而且渺茫。

中学的班主任是一个活跃的人,有一天,他得意地决定,要率自己的几十个乡下孩子见识一下大学,这大学便是陕西师范大学。步行几十里,进入一个幽美的园,穿梭花木之间,仰望图书馆爬着青藤的红窗,踏了踏明亮宽敞的教室的台阶,竟对斯大学产生了深度喜欢,并暗中向往。

几个春秋以后,乾坤扭转,大学之门骤然打开,似乎到处都在招手。不过陕西师范大学古朴的图书馆及其周边的垂柳昂杉,曲槐直松,反复挠我的心。别无所念,惟思斯校,从而毅然择之。

我一直不敢骄傲地认为此乃缘分,因为缘分便把我和我的大学对等了。我有种种理由证明,当它的学生属于我的幸运。它给我的多,我报它的少,这笔账我还是清楚的。

哲学是我的专业,但作家却是我的理想,要兼顾显然不易。然而在斯校数年,我不但收获了一种哲学思维,而且还得以发表作品,真是有福了。其气氛宽松,老师慷慨给予,确实是求智得智,求道得道。阎景翰老师、刘路老师、刘明琪老师,指导过我的写作。循循善诱,诲而不倦。曹冷泉老师和畅广元老师,评点过我的文章。所圈所批,久而弥新。他们的故事,我曾经一再说起,因为扬其善就是扬斯校之美,就是颂斯校之风。他们无一是我所修专业的老师,不过待我无一不是喜悦的,扶我以诚的,对我有启示的,甚至以肩膀让我站立的。

毕业之后,我在社会上闯荡,难免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但陕西师范大学始终是我的后盾和平台。出版了一点著作,产生了一点影响,我的大学都关注着,并给以鼓励。我的作品的第一个讨论会,是母校的学弟学妹们自发组织的,我的关于文学的第一个讲座,是母校的张国俊老师邀请的。2002年春日,陕西省作家协会主持讨论我的一部散文集,裴亚莉老师发言说:“朱鸿虽然是一家文艺出版社的编辑,不过我觉得他一直就是陕西师范大学的人。”这是我和裴老师第一次见面,我觉得她透露了一种信息,它使我感到母校的仁爱和温暖。

忽然有意回到我的大学执教,便投书时任校长的赵世超先生。之前我并不认识他,此举显然是冒昧的,不料赵校长的支持坚定而有力,于是我就成了斯校的一位老师。教学自有其秩序,作为新手,我确实还有些许陌生,鲍海波老师和王敏芝老师便帮助我,甚至代劳计量和填表之类的琐事。想从新闻与传播学院转到文学院,李西建院长和付功振书记便大度接纳,使我归位于文学岗位。张宗涛老师安排的课程,为我留下游刃有余的空间,以方便写作。

从1999年起,我便收集陕西的文化大革命的资料,包括一些历史人物的资料,艰难之极,又不清楚怎么筹措经费,遂在外地调查之际,总是寻找朋友,希望旅馆能够打折,难免尴尬,甚至狼狈。回到斯校以后,我仍在悄悄做这件事情。主管人事的张建祥副校长发现了我的窘境,立即通知我使用科研启动费,河水便奔流了。我尤其感动的是,现任校长房喻先生在百忙之中专门约我,认为我的资料收集是抢救工作,有意义,建议我申请科研经费,并说:“出门在外,也不能太艰苦,不能住的太差!”我不知道房校长从哪里获悉了我的状况,然而我知道有一次,他到文学院去考察,还提到学术要包容,要尊重个性,给了我准备之中的研究以肯定。

也许有人以为我是在发布感恩榜。有这样的意思,我不会掩饰。在世间,即使助我一臂之力,我对他的谢忱也永无止境。一张感恩榜根本不能尽我之意。

我偶尔会想应该以什么方式给我的大学一些贡献。我有瓦当收藏的兴趣,也收藏了几个好的瓦当,我愿意在合适的时候捐出来,充实斯校的博物馆,以表达我的感情。然而大学博大的仁爱,显然不是为了得到几个瓦当,而且瓦当也担不起,遂觉得自己的所想有一点荒诞和可笑。

也许这所大学支持我,根本就没有任何要求,它仅仅是按照自己固有的操守办事。只要它的学生有追求正义和真理的意志,它对谁都是支持的,这是它的传统。一旦在斯校浸染,它的传统便要渗进你的血液。我以为,感恩榜上的那些人,都是这种传统的担当者和发扬者。不过我还是一直在提醒自己,必须加紧努力,争取有大的作为,否则就辜负了我的大学。

希腊英雄珀耳修斯是冒险才取得女妖墨杜萨之头的。把墨杜萨之头对准谁,谁就会变成石头,珀耳修斯当然伟大。我以什么成果完成我的精神冒险呢?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也是舒服的,不过他们吃了禁果,从而辨别善恶,懂得羞耻,遂有文明,亚当和夏娃当然伟大。我以为在艺术上和思想要超越一点,就应该向珀耳修斯学习,向亚当和夏娃学习。苟且偷安是不行的。

我只有一所大学,但它的激励却是强劲的,这就够了。我喜欢我的大学。

“美在师大”。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西安大学生都对“交大的地盘,西工大的科研,师大的校园”耳熟能详。我们宁愿相信它包含师大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意蕴。雁塔校区的天坛遗址、银杏坡、畅志园,长安校区的博物馆、终南音乐厅、上林体育馆……都让我们难舍难分,梦绕魂牵,多少年后,仍有如歌的怀念。

天坛【陕师大】地标①

雁塔校区的“唐代圜丘”遗址,是从唐高宗至昭宗近三百年间包括李隆基在内的17位皇帝祭天的“天坛”。尽管它比北京的“天坛”要早1000多年,据称“是全国保留下来的唯一一处早于清代的圜丘遗址”,许多“老师大”也并没有把这个“土谷堆”当回事儿。曾经年轻的我们更是放肆,光膀子赤脚在“天坛”旁边的场地上踢球,一不小心撂大脚,足球就飞向一千多年前的圣地。1999年,中国社科院考古队在师大校园“揭露”此天坛价值,遂有不少考生受“天坛”吸引成为师大人,校园网的论坛也冠名“天坛BBS”……

银杏坡 【陕师大】 地标②

银杏这种被称为植物界“活化石”的珍贵树种,却给陕西师大播下满园春晖,也许这片校园水土好、人脉旺、种啥成啥。教学五楼前那一片银杏林,还有银杏坡那充满诗意的路和树,令一代代师大人魂牵梦绕。当年我们唱着叶延滨“校园的大路两旁,有一排年轻的白杨”,心里念叨的却是校园里那娉娉婷婷、临风玉立的银杏。不足百米的坡道,从教学区通往教职工住宅区,尊师爱生的师大人见证着银杏日益根深叶茂。每一个树根下都埋藏着师大的故事,每一片金黄的树叶都摇曳着师大人的感情,梦里回首,终生相伴。

博物馆 【陕师大】地标③

2002年6月,中国首座妇女文化博物馆在陕西师范大学揭牌。从“石姑娘队”的旗帜上面,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背影,了解“男女平等”这个争取女权的口号如何嬗变成中国妇女身上新的羁绊;在江永女子的“哭嫁歌”中,我们好像触摸到仍然弥漫着体香的“女书”上面的闺怨;在具有生殖崇拜的古老图腾旁,我们感叹古代女性在无意识的代代相传中,把自身越铐越紧;而库淑兰在剪纸生涯中家庭地位的改变,则折射出经济力量对于个人、阶层乃至社会话语权的决定作用。从《欧洲时报》的这则报道中不难感受到陕西师大妇女文化博物馆的魅力。

畅志园【陕师大】地标④

“畅志园”,陕西师大的“碑林”。1995年前后,全校上下动手搞校园文明建设,教学一楼后污水横流、荒草丛生的垃圾堆上,崛起了嘉木葱郁、芳草萋萋,绿藤绕廊、书香袭人的校园新景观。书法大师启功题写园名,欧阳中石、卫俊秀、霍松林、黄永年、曹伯庸等众多书家的书作在这里刻碑勒石……师大人就是爱美,打扫卫生、清理垃圾,居然弄出像模像样的休读点,不仅成为今天师大学子晨读和小憩的好去处,还引得兄弟院校师生和八方来客流连忘返,《西安晚报》曾载文称之为“长安第九景”。

终南音乐厅【陕师大】地标⑤

师大长安校区,南依秦岭之余脉终南山,旧为汉上林苑地界,终南音乐厅和上林体育馆由此得名。2006年9月音乐厅投入使用,首场推出本校第12届大学生艺术节文艺晚会暨迎接新生晚会――启夏之歌,随后,中央芭蕾舞团、苏州昆剧院、中央合唱团等高水平演出机构在这里献演,高雅艺术不断进校园。2008年元旦陕西师大艺术学院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联袂演出《卡门》,是这一世界著名歌剧完整版在全国高校首次演出,极一时之盛,给师生留下难忘的视听记忆。乘着歌声的翅膀,师大人仰望星空,把追求的目光投向远方……

(李卫东)

《大学生活》回望

走进福州大学(10月23日5版)

走进苏州大学 (11月7日5版)

走进南开大学(11月21日5版)


责任编辑张春丽

电话:(010)67078815

电子邮箱:xiaoyuan@gmw.cn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