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难忘母校的爱国主义教育

2008-12-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曹勇进 我有话说

我的母校,在我1954年至1960年求学期间,叫陕西省尧山中学,后来改称蒲城县尧山中学。现在,回忆起我在母校受到的教育,感到收获颇丰。除了学好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以外,我在母校受到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至今印象还

非常深刻。

在未踏进母校的门槛之前,我已了解到,她是由爱国将军杨虎城于1934年创办的,创办之初就以“教育救国”为办学宗旨。自从我进了母校的门,通过板报、壁报、广播、报告、书刊、戏剧、校史和教学等各种渠道,更进一步了解到杨虎城将军的爱国思想和爱国事迹。特别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讲到“西安事变”一节时,就会大讲母校创办人杨虎城将军的抗日言论,使我们知道杨将军是提出抗日的第一人;大讲这位“千古功臣”同张学良将军共同发动这次事变的英雄壮举,使我们知道该事变的重大作用是成为转变时局的枢纽;大讲母校校友们当年参加爱国运动的历史故事,使我们知道母校早已培养出许多爱国仁人志士,这些使学生受到非常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我记得,大约是1955年12月初,在母校的中院,为纪念“一二・九运动”发生20周年暨“西安事变”爆发19周年,由教高中三年级的一位资深历史教师,给全校学生作报告。这位教师把那两个历史事件,分别比作在中国大地上开出的“两朵爱国花朵”,把它们所产生的影响比作结出的许多“爱国果实”。这种“爱国果实”又变为成千上万粒“爱国种子”,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同时也在蒲城县和母校结出丰硕果实,从而形成了巨大的爱国潮流,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位教师当时作报告的内容及其神态与手势,至今仍像电影纪录片一样,经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教语文的教师在给学生讲《木兰诗》时,特别注重有意识地给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学习这种高贵品质,学校还在中院里放映了一场电影,是豫剧艺术片《花木兰从军》。这样,花木兰的爱国主义精神,便更加活灵活现在我的脑海之中。以后,教语文的老师为我们讲解过陆游的《示儿》等著名诗篇,教政治的老师对“五爱”之一的“爱祖国”做过详细讲解,从而使学生受到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一步步地不断深入下去。

据说,教音乐的韩树森老师,在“西安事变”前后,曾经是尧山中学学生中积极参加爱国运动的活跃分子之一。在留母校任教期间,韩老师给历届学生经常教唱爱国歌曲,排练爱国戏剧,为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费了不少心思,花了许多心血,给爱国思想教育增添新的光彩。

母校的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形式,在我年幼的心灵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使我初步形成了爱国主义的朴素思想。关于爱国主义,列宁为它下过经典定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领导人,对它都有过著名的论断和精辟的论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爱国主义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大重要内容之一。学习了这些论述,观察到这种举措,都使我对爱国主义的认识进一步得到提高。但是,回忆起来,只有在尧山中学受到的教育,才使我对爱国主义有了最具体、最基础性的认识,进而有了爱国主义的朴素思想。这是我后来的爱国思想认识之所以能够不断得到提高的根基,积极宣扬将军的爱国事迹与爱国精神的思想原动力之一,撰写《论杨虎城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传》与《爱国爱民的邓小平》等文稿的思想基础。

最近,从县志办的同志提供的材料中看到,母校曾经为我们党和国家培养出了不少由爱国者走上革命道路的优秀人才。母校尧山中学的学生,在“西安事变”之后,一批又一批地奔向了革命圣地延安,其中一些后来成长为党政军的高级干部。不说在全国各地,仅在北京任过高职的,除了杨将军的已故儿子杨拯民之外,如今尚且健在的还有在“西安事变”前后参加爱国活动表现相当突出、建国后担任过军级领导工作的雷烽等老校友。因此,我认为,把母校尧中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完全名副其实的!

■曹勇进

(作者系红旗出版社原副社长兼副总编辑,退休后被聘为《求是》杂志特邀研究员。1964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现为西北政法大学),先后在中央直属机关马列主义研究院、中央政治研究室、光明日报社等从事理论研究、政策调研、报刊书籍编辑工作。曾参加选编《马恩列斯语录》和《毛泽东选集》,编辑《毛泽东》传记,参与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编务工作,撰写《邓小平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中的历史功勋》、《爱国爱民的邓小平》等文稿。陕西省蒲城县尧山中学1960届毕业生)

陕西省蒲城县尧山中学

陕西省蒲城县尧山中学创办于1934年,学校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初建校时,杨虎城特邀知名爱国人士李元鼎、韩望尘、李仪祉、王子野等为校董,聘任袁若愚为校长,冯一航、朱茂青、余海波、赵曼青等一批进步人士为教师,其中许多人是中共党员。中共蒲城地下组织几次遭受严重破坏后,于1936年在尧山中学第三次秘密建立中共蒲城特别支部,继续领导蒲城革命事业。在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战争中,学校向延安和其他地区输送进步青年数百人参加了革命等。目前,学校占地10.5万多平方米,在校学生 5500 多名。

校友记忆

当我回忆起一九五二年进入尧中读书的情景,仿佛又走进了童话世界。穷乡僻壤的孩子,哪里见过如此规模的大学校?两面对称的凹字形教学区,兵营式的东西斋,连接各处的回环长廊,巍然挺立的图书搂,都显得与众不同。据说,为了修建它,杨虎城将军付出了极高的经济代价和精神代价。整理五岳庙,拆除旧殿阁,就颇费周折。一些固守“国粹”的绅士曾贴出对联加以诅咒:“办学校未必流芳百世,拆古庙必定遗臭万年。”杨将军为此专程回蒲,他多方奔走,召开各界人士会,大义凛然地申述除庙宇办学校是辛亥革命的既定方略,感谢乡亲为子孙后代着想的热情。名将的豪爽豁达胸怀与真诚,竟使各方心悦诚服。“尧山中学”的校牌终于代替了金兀术书写的“五岳行宫”的匾额。???

选自尧山中学校友苏阿刚的《尧中,在时代洪流里跨越》

母校回望

方国才《成长,从镇江中学起步》

…………………2008年12月09日4版

叶廷芳《最忆是母校》

…………………2008年11月25日4版

王任享陈传群薛敦松傅济熙
母校情怀》……2008年11月21日4版 

网络支持:光明网新浪・新浪教育

互动热线:010-67078528 67078146

电子邮箱:mxla1008@yahoo.com.cn

网络博客:blog.sina.com.cn/mxlz1008

通讯地址:北京市珠市口东大街5号
光明日报教育部

邮政编码:100062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