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党的阳光照耀雪域高原

2008-12-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劲松 特约记者 赵丕聪 通讯员 何禹 我有话说
今年6月20日,西藏聂拉木县樟木镇发生特大泥石流,在波曲河支流形成一个巨大的堰塞湖,上游一个小岛上的50多名群众等待救援;堰塞湖一旦溃决,将危及下游3000多群众的生命安全。

危急时刻,西藏军区日喀则军

分区某边防连兵分两路,连长高明带一个排架起溜索将孤岛上的群众救出;指导员刘军带其余官兵紧急疏散下游群众。堰塞湖溃决了,群众无一伤亡。许多藏族同胞跪在官兵面前,不停地念叨:“金珠玛米,金珠玛米……”

西藏自治区常务副主席白玛赤林说:“在自然条件恶劣的西藏,有了人民军队,各族人民就有了安全感、幸福感,是人民军队修建了西藏第一条公路,第一所学校,第一座电站……在西藏建设史上创造了200多个‘第一’。今天的西藏,有军队的地方,就有军民共建点和现代农业示范村,就有‘1+1’助学工程和100%的儿童入学率,就有安定的社会环境。”藏族同胞由衷地说:“是解放军让党的阳光照耀雪域高原。”

一家亲一条心

大家知道,藏语解放军为“金珠玛米”,意思是“菩萨兵”,是藏族同胞给人民解放军最尊敬的称谓,这是他们从亲身经历中得出的结论。

在灾害频发的西藏地区,每当大难临头,军人相救是常有的事情。但在藏族同胞心中,“菩萨兵”的涵义远远不止抢险救灾。

无论走到哪里,驻藏官兵衣兜里都装着“两件宝”:一本《藏族民情风俗常识》,一本《民族宗教政策100问》。驻藏官兵首先从感情上与藏族人民融为一家。藏族人民质朴勇敢,热情好客,好交朋友。西藏军区王增钵政委、舒玉泰司令员要求全体官兵把学习西藏历史、藏族语言、宗教政策、风俗习惯作为必修课,与藏族群众同喝酥油茶,同吃糌粑面,同饮青稞酒,同跳锅庄舞,做到一家人,一家亲,一条心。

西藏军区党委常委中的“老西藏”都是“藏族通”,能用地道的藏语与老乡拉家常,屡屡把一些不安定的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军区官兵人手一本《常用藏语300句》,一有空就学,会讲藏语的越来越多。在环境最艰苦的那曲军分区,有20%的领导干部能用藏语宣讲党的政策,90%的官兵会藏族日常用语;某旅开通了24小时藏语热线,随时帮助藏族群众排忧解难。

“袖珍藏乡”党旗红

山南玉门乡是全国人口最少的乡,只有几户人家,过去,乡长由各家轮流当,念念上级文件、报报乡里情况了事。

山南军分区某边防连了解情况后,主动与玉门乡结成共建对子,帮助他们民主选举乡长,公选出德才兼备、值得信赖和托付的同胞担任领导,从此,玉门乡面貌焕然一新。边防连官兵给乡干部鼓劲打气,落实党的富民政策,很快使玉门乡成为“小康乡”。富裕起来的玉门人与边防部队筑起钢铁长城,边防有一点动静,就派人骑马给部队报信。

在西藏,用遗俗管理村落族群的乡村较为普遍。西藏军区与地方党委认为:基层稳定了,西藏就稳定了,因此,军民共建要往基层建。西藏军区要求团、营、连分别与县、乡、村结对子,先后建立2100多个共建点和对口扶贫点。

西藏军区各部队通过帮促发展经济来巩固基层政权。西藏第一个沼气村――林芝县嘎定村就是军分区部队与这个村共建的产物。2007年4月,县政府在这个村召开使用沼气现场会,村党支部书记赤烈介绍经验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村有今天,首先要感谢解放军。

西藏军区还为地方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人才。战士陈明祥考进西藏民族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类乌齐县南木通乡任乡政府办公室主任。他精通藏语,又懂生产经营,深受藏族群众的拥护,后被选为乡长,成为南木通乡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色拉寺僧侣的宏愿

2008年4月22日,一大早,色拉寺僧侣迎来一批尊贵的客人,这就是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门巴将军”李素芝带领的医疗队。医疗队是来为僧侣们免费体检、看病和更换民族医疗卡的。

上午11时许,当医疗队为僧侣们作完体检,送去必备药品后,75岁的主持洛桑群培带领弟子双手合十虔诚地默念:一愿共产党为国为民万世流芳;二愿伟大祖国繁荣昌盛;三愿藏汉民族团结坚如磐石。这是老主持江白生前每天必许的三个宏愿。2007年底江白圆寂后,洛桑群培主持接过他的遗愿,带领弟子每天做这样的祈祷。

在西藏军区总医院官兵没有为色拉寺提供免费医疗以前,寺里的大部分僧侣都被严重的高原疾病困扰着。老主持江白生前患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卧床不起,总医院知道后,派出医护人员对老主持进行精心治疗,使他的身体渐渐地好起来。现在,西藏军区总医院每个季度都为色拉寺僧侣进行义务体检,为他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迄今为止,西藏军区已组织1000多支医疗小分队,深入全区1787座寺庙开展医疗服务活动。

这是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总医院院长李素芝为错那县浪波乡德吉玉珍老人诊病。进藏至今,西藏军区官兵不断巩固和发展与各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新型军民关系,广泛开展拥政爱民活动,在“世界屋脊”上创造了200多个“第一”:修建了第一条公路、第一所学校、第一座机场、第一座电站……

新华社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