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多管齐下 力促均衡

2008-12-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冬文 我有话说
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当前诸多地区所面临的一个教育难题。近年来,山东省东营市结合当地实际,立足自身优势,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城乡统筹、梯度推进、和谐发展”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之路。

政府主导,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东营市是在黄河三角洲一片盐碱滩上建城。建市之初

,城市教育从“零”开始,农村教育基础薄弱。东营教育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建城”和“支农”的双重任务。东营市政府坚持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履行政府办学第一责任,有意识、有计划地持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

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2001年,东营市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和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要求县乡政府认真履行教育发展责任,必须把教育经费列入年度预算,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支出比例每年要增加一个百分点。2004年,东营市政府印发了《对县区政府农村教育投入工作专项督查考核办法》,将农村教师工资发放、生均公用经费拨付、校舍维修改造等列入了对县区政府专项督查考核项目。2006年,全市三县两区教师工资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全部纳入了县级财政预算。2007年,全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24.02%。2001年以来,农村义务教育总投入31.5亿元,其中市财政累计转移支付8.12亿元,占25.8%。

梯度推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梯度推进”是东营市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策略,即在当地社会经济条件所容许和承受的范围内,集中力量,科学选择,每年重点实施一项重大农村教育工程。2001年以来,全市共计投入7.36亿元,先后实施了九大农村教育工程,为农村教育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001年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完成“危改”任务的地级市;2002年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全市农村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实现微机宽带联网;2003年实施了“农村中小学远距离学生食宿”工程,解决了6万名农村远距离学生食宿安全问题;2004年实施了“援助农村教育计划”,使全市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图书配备均达到了国家二类以上标准;同年,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配备卫星接收设施200余套,使全市所有农村中小学均具备了共享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条件;2005年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全市所有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内部配套等均达到了省级规范化学校建设标准;2006年实施了“农村中小学课桌凳更新”工程,对全市农村中小学78700套课桌凳进行了更新;2007年启动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工程,计划用四年时间,使全市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达到教育部新颁配备标准;2008年启动实施了“农村中小学首期低标准建材校舍改造”工程,年内改造农村中小学低标准建材校舍195459平方米。

以城带乡,促进城乡教育和谐发展

东营市1996年启动了“支援农村基层教育”工程,市委组织部、教育局、人事局联合,从市直机关科级干部和学校教师中抽调优秀人员分期分批到农村乡镇和学校开展支教工作。12年来,“支教”工程日益成为东营农村教育发展的有效“支点”。

送理念下乡。东营市教育局倡导“用先进的理念为教育导航”。支教人员通过深入调研,了解受援单位在教育观念上的差距,不但自己积极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还要促使派出单位和受援单位开展全方位的思想对接、碰撞和交流,为相对封闭的农村教育打开思想的“天窗”。

带动教师成长。各支教组结合实际制定教师培养计划,先后启动了科研骨干培训工程、骨干教师带动工程以及精品课展示、名师带徒、校本培训等活动。支教工作组组织全市教学能手到受援乡镇指导工作,与受援乡镇教师结成“传、帮、带”关系。

送“硬件”进校。1996以来,市直各部门和学校先后选派7批支教组,对30个教育薄弱乡镇进行对口帮扶。市水利局投资36万元,为受援学校新建10间语音教室、多媒体电教室等教学用房;市交通局协调投资50万元,新建一所希望小学并修建了两条通校公路;市总工会组织捐款和协调社会资金10万元,救助了240名贫困生;支教工程先后为农村学校争取资金及各类物资总价值达1400多万元,援建希望小学3所、中心幼儿园13所、校舍126间、微机室66个、图书室52个、标准化操场18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