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十六国至北朝长安城宫门遗址面世

2009-01-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杨永林 我有话说

门道北壁西口保存完整的包砖、壁柱槽和础石。本报记者杨永林摄

本报西安1月4日电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对十六国至北

朝时期长安城东宫和西宫之间的宫门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揭露出这一时期宫门的完整形态,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对十六国至北朝时期长安城宫门遗址进行发掘,对研究长安城的沿革、建筑形态、城市发展、宫殿布局和宫廷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考古资料。

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前秦、后秦和北朝时期的西魏、北周都建都长安,其都城基本沿用了汉长安城,隋统一后最初的都城也在这里。但是,过去在长安城进行的发掘基本上是汉代的遗址,没有对十六国至北周的遗址进行过正式发掘,对这一时期长安城特别是宫城的形制、布局和沿革缺乏了解。2003年汉长安城工作队曾经在长安城东北部进行过钻探,发现了两个小城遗址,并初步认为它们是十六国至北朝时期长安城东宫和西宫旧址。今年11月,工作队对位于两宫之间隔墙上的宫门遗址进行了发掘,截止到12月30日,野外发掘清理工作全部完成。

十六国至北朝时期长安城东、西两宫位于长安城东北部,据记载这两宫应该是皇帝和皇太子居住的地方。宫门遗址在今天西安市未央区汉城街道办事处惠东、惠西两村之南。发掘表明宫门只有一个门道,南北宽约4.5米,东西进深约13米。门道南北壁包砖,每边有12个壁柱槽,壁柱槽下均有磨制平整的青石质础石。难能可贵的是北壁部分包砖保存十分完整,砌砖整齐,工艺精美,同时有4个壁柱及础石也保存较好,壁柱槽向门道中部方向倾斜。据负责发掘的工作队队长刘振东介绍,倾斜的壁柱槽表明了当初宫门的建筑形制,两边的壁柱向中间倾斜,中间的壁柱直立,壁柱上应该是木建筑的门楼。这次发掘还出土了大量建筑材料,时代以北朝为多,也包括十六国时期的遗物,另外,从门道路面解剖可以看出,宫门门道的路面共有4层,压在下面的3层路面车辙遗迹明显,车辙间距约1.25米,路面十分坚硬。最上面的一层路面比较松软。由此可以推断,这个门道在十六国至北朝时被长期使用,并进行过多次维修,也说明东、西两宫在这一时期一直是宫廷内重要的活动场所,曾经十分繁华。

十六国至北朝时期宫门的首次发掘使人们对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有了直观认识,也为我们提供了中国城市历史沿革、建筑形制的详细资料,对研究十六国至北朝时期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