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东海前哨“烽火台”

2009-01-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谭依娜 叶文勇 吴弘 我有话说
驻守在祖国东南沿海的东海舰队某雷达站,近年积极顺应信息化战争需要,以迅捷的信息获取、宽广的战场视野,成为信息致胜的一支奇兵,被誉为东海前哨“烽火台”。

两个数据让官兵津津乐道

每年新兵上山,东海舰队某雷达站都要进行三个月的强化训练。这项被称为“极限挑战”的

训练任务包括:熟记近10万字的操作手册,做到对技术参数“一口清”,对开关旋钮“一摸准”,对雷达常见故障“一眼明”。

这些年,随着一批“视距更远、触觉更灵”的新装备陆续配发到雷达站,站里的官兵形成一个共识:人才等装备,那是资本;装备等人才,那是失职。在这个雷达站,新装备从配发到形成战斗力,最长一年,最短只有3个月。

两年前,某新型雷达落户该站试用,官兵们学习、研究热情高涨。短短几个月,他们就让新装备发挥了威力,采集到之前无法“确诊”的信号频率。士官戴水明和彭洪山还被海军某研究中心聘为该型雷达教材的编写组成员。一年后,该型雷达定型,在全军推广使用。

现代隐身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广泛应用,使准确捕捉飞机、舰艇信号变得越来越难。雷达站官兵总结出外军侦察飞机侦察雷达的信号特点,摸索外军侦察飞机的活动规律。他们使用自己开发的各型雷达“指纹识别系统”数据库,能对各种侦察设备进行身份标示,使雷达判情时间大幅缩短。

而今,在这个雷达站,有两个数据让官兵津津乐道:每次发现、上报情报信息总比友邻部队提前数十分钟;每年有数十份优质信息被海军、总部所采纳。他们提供的信息,成了判定其他信息准确度的参照系。

没有止境的追逐

在雷达站“使命任务”一栏上,醒目地标示着这样的话:“现代战争,没有前后方之分;雷达站作为信息保障部队,是信息化战争的主角。”

雷达站官兵这种可贵的“主角”意识,来自几年前的一次大型演练。当时,雷达站领受的任务是:跟踪蓝方兵力,为红方编队导航。因为目标丢失,红方战败,这样的结果让雷达站官兵震惊:在信息主导、环环相扣的现代战争中,他们已被推上战斗的前沿,成为影响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从此,雷达站训战模式和角色定位大转变。复杂电磁环境下目标的搜索与观察成为官兵日常训练重要科目。未来战场变化多端,新的能力手段在不断增加,新的组训方式在不断出现。在这场被官兵们称为“没有止境”的追逐中,雷达站战勤人员在复杂条件下处置突发海空情的实战能力大幅跃升。2008年6月,正在值班的雷达兵周吉运突然听到一组连续的“吱吱”声。雷达站立即组织集体判情……一系列手段去伪存真后,目标终于原形毕露。他们及时准确可靠的情报,受到海军通报表扬。

狂风暴雨中的一组铜雕

雷达站官兵们不辱使命靠什么?站长何仁友说,靠的是艰苦创业的传家宝,靠的是顽强的战斗作风。

从生活区到工作区,雷达站官兵每天要数次上下429级台阶。有人作过统计,这里的官兵每人每年至少登高9万米。平时还好说,冬天阶梯一上冻,真是寸步难行,但挡不住官兵履职尽责的脚步。

那年8月,驻地暴雨如注,突发的泥石流瞬间将半个村庄吞没!在泥泞的盘山路上,雷达站20名党员干部组成突击队第一时间赶到抢险一线。经过连续48小时生死搏斗,他们安全救出数百名老人、妇女和儿童。

2006年8月10日,超强台风“桑美”袭击雷达站,16级台风将阵地上的雷达站天线罩大门吹得左右摇摆。如不立即加固,雷达天线极有被肢解的危险。在雷达站教导员张伟刚带领下,官兵们抱着栏杆爬向雷达罩。他们的身体在风中如荡秋千般来回摆动,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短短70米的距离,官兵们整整爬了15分钟。之后,官兵们齐心协力紧紧拉住栏杆,用人体当起“门栓”。他们如同狂风暴雨中一组铜雕,把门牢牢“顶”在雷达罩上,直至大风停歇。

年复一年,雷达站的官兵就是这样坚守神圣的战位,奉献军人的忠诚。东海舰队某雷达站继1998年10月被海军党委授予“艰苦创业模范雷达站”荣誉称号后,又3次被海军评为先进观通站,12次被海军、舰队评为基层建设标兵单位,8次荣立集体三等功,1次荣立集体二等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