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建立冰雪灾害期道路应急保障体系

2009-01-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安实 我有话说

现代公路运输体系所追求的快速、高效和安全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冰雪气象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以2008年1月遭遇雨雪冰冻灾害的京珠高速粤北段为例,此次冰雪灾害造成受灾滞留车辆约12000辆,受灾滞留人员约35000人,高速公路灾害损失约30154万元。可见,提高道路交通系统抵御冰雪灾害的能力,最大程度地保证冰雪灾害期

道路交通的安全、畅通,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冰雪天气下的道路交通问题首先引起了美国、日本以及北欧一些国家的重视。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相关研究后,目前这些国家建立了先进的冬季道路管理系统和应急保障技术体系,对冰雪条件下的道路交通实现了有效的控制。

在冬季道路养护方面,北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除雪剂(特别是盐类除雪剂)使用、反结冰技术、机械除雪配套技术等方面,基本形成了一整套成熟做法,并开始进行物理除雪方式的研究,实施了一批典型的实验示范工程。

在冰雪灾害期道路交通管理方面,基于先进的智能交通系统技术,发达国家建立了涵盖匝道控制、速度控制、车道控制、道路封闭、绕路诱导等多种技术手段的管理控制体系,并建立了操作性很强的出行者信息系统,使公众在出行前或出行途中可以很方便地获取气象、交通信息。

我国凸显的薄弱环节

目前,我国城市除冰雪手段主要以化学除雪和人工刨冰除雪为主,在公路上除冰雪则一般采取化学除雪和机械除雪相结合的方式,在除冰雪技术与设备、作业组织设计、交通管理控制、队伍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与发达国家“预防、即时除雪”的理念和“反结冰”手段相比,我们所采取的做法显然有一定差距,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我国,常用的融雪剂以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镁等氯盐类融雪剂为主。由于对融雪剂的使用技术、范围等缺乏规范指导,一些城市在盲目使用后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和道路设施结构性损坏。

2.由于资金和认识不足等原因,我国的除冰雪机械无论从规格、数量、性能上,尚不能完全满足目前公路除冰雪的要求。

3.我国物理除雪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只局限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理论研究或者小模型试验研究。

此外,我国冰雪灾害期道路交通管理还主要局限在车速管理、控制出入口、绕行等简单措施,管控措施的实效还远远满足不了公路运输的需求。

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为了营建快速、高效和安全的现代公路运输体系,加强冰雪灾害期对道路交通的管理控制能力,我国需要建立完善的冰雪灾害期道路交通应急保障技术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环保、高效、经济”为原则,规范融雪剂、除雪机械的配备策略、使用技术、使用范围、作业细则、管理方法等。

2.根据除冰雪技术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依据道路所处地理位置、降雪量、气温及经济条件等,科学地优化组合现有除冰雪技术和设备。

3.注重研究新型、优质、高效、低成本的道路除冰雪技术,例如低价且环保的融雪剂、防“盐害”技术措施、物理除冰雪技术等。

4.建立除冰雪应急处理系统运行机制,实现区域路网内除冰雪资源的协调配合和优化调动。

5.从区域路网联合协调和综合控制角度,建立针对不同灾害等级的道路交通管理控制策略,尤其是加强出行者信息系统的建设,预防或减轻不同冰雪灾害等级下的道路交通拥堵现象。

(作者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2008年2月2日,一辆破冰车在京珠高速公路韶关大桥路段铲除冰层。新华社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