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进重庆大学

2009-01-05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重大】关注

新直辖市下话使命

嘉宾:

欧可平

重庆大学党委书记

雷亨顺

重庆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

刘庆

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973”首席科学家

王睿

2007级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

李成龙2005级光电工程学院本科生

李成龙:直辖为重庆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作为一名学生,我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肩上的使命和责任,那就是要立高远之志,坚定信念,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祖国富强、民族振兴紧密相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富民兴渝的伟大目标紧密结合。2008年12月22日,温家宝总理视察重庆大学并与虎溪校区师生亲切座谈时谈到大学生就业的四点意见对我们触动很大,感受很深,作为一名应届本科生,我立志投身基层建设,义无反顾报名参加了四川省和重庆市的选调生考试。同时,我也建议更多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为新农村建设及地震灾后重建献出自己的力量。

王睿:我认为当代的研究生应把高度的社会责任和崇高的历史使命时刻放在心头,将个人命运与祖国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学校非常重视研究生创新环境的培育,建设了位居全国高校前列的“研究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等渠道。我们应当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提高作为重要内容,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学术精神。要努力拓宽国际视野,锻造立足重庆、放眼世界的勇敢气魄,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增强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本领。

刘庆:作为西部直辖市唯一的“985”高校,党和国家寄予着很大的期望,我们应当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祖国和人民的厚爱,通过“985工程”的深度实施并结合“211”工程建设任务,将承担和完成国家重点科研任务与学科发展紧密结合;在将传统优势工科学科发展成“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基础上,带动重庆大学各学科的全面发展。结合西部建设的人才需求特点,以培养创新能力和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从理念、内容及方法等多方面深化教学改革,为振兴西部高等教育和打造人力资源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雷亨顺:我在重庆大学生活与工作了58年,并且亲自经历了重庆直辖投票的激动时刻。我认为重庆大学是根基深厚、理念清晰、坚持实践、有所作为的一所大学。

从重庆解放到改革开放初期,在完成了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之后,重庆大学的学科特色与务实精神十分突出,在全国工科高校中,重大的机械、动力、电机电器、采矿、冶金五大学科不仅颇具特色,而且实力甚强,在国内被誉为“第二世界”;重大学子的实干精神则被广泛赞誉为“老黄牛”,深受社会欢迎。三峡工程的兴建、重庆直辖市的设立、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现,神州航天伟业的攻坚、宇宙引力波的探索……重庆大学必将义不容辞的迎难而上,把自己建设成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欧可平:2009年10月12日是重庆大学建校80周年纪念日,在校庆年讨论学校在直辖市的使命是很有意义的。早在建校初期,重庆大学的创办者们就在《成立宣言》中高屋建瓴地提出了“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的办学宗旨及建设“完备弘深之大学”的宏伟目标,培养学生“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的精神品格。经代代重大人的传承和发展,今天,这些理念已积淀成为重庆大学独有的办学特色,成为重庆大学办学治校的宝贵财富。

党和政府明确向重庆大学提出了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我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未来十年,是重庆大学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重庆大学将一如既往地以“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为己任,坚持“扎根重庆、立足西南、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思路,强化优势特色,培育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积极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把重庆大学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重大】精神

八十年不变的办学理念

杜承南

巴山蜀水,钟灵毓秀。千年渝州,人杰地灵。重庆大学这所有着近80年厚重历史的古老学府,宛若一颗镶嵌在歌乐山与嘉陵江之间璀璨的明珠,享有“嘉陵与长江相汇而生重庆,人文与科学相济而衍重大”的美誉。

1929年,应西南地区工商百业发展之需,急川东学子深造无门之急,重庆第一所高等学府――重庆大学于金秋十月呱呱坠地应运而生。建校之时,《重庆大学宣言》就明确提出“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为学校的办学主导思想。《宣言》还指出“人类之文野,国家之理乱,悉以人才为其主要之因。必人才日出,然后事业日新;必事业日新,然后生机永畅。世界所以进化无疆,国家所以长存不敝,胥赖于此。”可以说,重庆大学从诞生那天起就旗帜鲜明地烙上了崇尚科学、追求民主、培育英才、振兴中华的印记。

走进重庆大学A区正门,两座标志性建筑扑面而来:巍然耸立的钟塔与朴素无华的理念墙。钟塔上的大钟,每到整点,就发出激越悠长的钟声,一声声提醒重大人争分夺秒,切勿虚度年华。钟塔后面是一座高3米多,宽20多米的黑色花岗石“理念墙”。上面镌刻着16个摘录自《重庆大学宣言》的金光闪闪的大字:“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因为这是重大人世代传承的崇高理念。

这16个字,言简意赅,内涵深刻,与当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不谋而合,如出一辙,历经了几十年历史的验证,已经显示出三名国内大师和三名海外学者当年共创重庆大学伊始,就高瞻远瞩、放眼未来。

在此办学理念的指引下,重庆大学经历了近80年的风风雨雨,30年代筚路蓝缕,创业维艰;上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勇于奉献。虽地居西部,资源相对匮乏,但历代重大人不畏艰险,敢于拼搏。当年,这里有铁骨铮铮、宁折不弯的马寅初教授;有曾两度来校作演讲,使身处迷茫中的广大师生看到光明的周恩来同志;有血洒渣滓洞、白公馆的“11・27”重大红岩七贤士……今日,这里有锐意改革育天下桃李的江泽佳教授;有呕心沥血树科学精神典范的黄尚廉院士……为学校的发展倾注了满腔心血、无限深情的6万师生员工和20万遍布五湖四海的校友,无不以实际行动和出色成果实践着重庆大学这16字的办学理念。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年逾七旬的重大,青春焕发,踏着向科学进军的步伐披荆斩棘,捷报频传。1996,进入“211工程”行列;2000年三校合并,迈步新的征程;2001,成为“985工程”一员;2003,正式成立研究生院;2004,成为中管高校;2005,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虎溪校区

建成;2007,学科建设大提升,新增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建立一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一个个枯燥的数字,化作一颗颗闪亮的星辰。一步,一个崭新的高度,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一步,一串辉煌的成果,一步,一道亮丽的风景。

重庆大学16字的办学理念,一如新兴的直辖市在新时代焕发青春与活力,和着西部大开发的隆隆战鼓,应着科学发展观的嘹亮号音,时刻提醒着重大人在知识的海洋尽情遨游,在科学的领域纵横驰骋。“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的校训犹如黄钟大吕,响遏行云,演奏着生命交响曲的华彩乐章;闻鸡起舞,挑灯夜读,展现出学而不厌,勇攀高峰的勤奋精神。“研究学术,造就人才,佑启乡邦,振导社会”,十六字箴言,一字千钧,历经80年风雨沧桑,一代代学子铭记在心。

80载厚重的历史沉淀,80载不变的理念和追求;80载教书育人硕果飘香,80载敢为人先励志开拓,是重大生生不息、兴旺发达的强大动力和根本原因。

今天的重大,高擎80年不变的办学理念火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犹如一匹奔驰的骏马,正以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速度,向着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宏伟目标风驰电掣,高歌猛进。

【重大】印象

翻开重庆大学的校史,所有的人都应该对她表示由衷的钦佩。建校近八十年的时间里,她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和改革的春风化雨,更是见证了重庆直辖十年的辉煌,成为一所闻名西部和全国的综合性大学。尊重和重视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是重大的办学宗旨,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经济学家马寅初教授等都曾先后在这里任教,学校更是培养出了40余名两院院士。

今天的重大人并没有因为过去的辉煌而驻足不前,而是坚持着这些大师们的奋斗精神和创新精神,继续淡定、从容、自信地前进着。

(湖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魏少婧)

重庆大学坐落在重庆市人文气息浓厚的沙坪坝区,虽然距离喧哗的闹市仅一街之隔,但是她就像遗世独立的君子一般,默默地发挥着自己的能量,并用自己的气质影响着周围的人。偶然在这所学校里漫步,会发现这里的学生和老师永远脚步迅速,忙碌地穿梭在教室、图书馆、报告厅、餐厅、寝室。在他们看来,这应该是最单纯、最美好、最充实的生活吧。正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重庆大学求知、求精、求实、求新的学术氛围,为社会培养了众多的奋斗在各自岗位上的英才。身边的每个重大人无不以自己的学校为荣,大学赋予他们的劳苦俭朴的精神成为他们一生的财富。

(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吴晋娜)

【重大】寄语

●孙才新(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电压工程专家)

无论是在实验室的建设和教学、科研中,还是在高海拔无人区的试验研究现场,科学研究总是需要体现宽、广、精、深这四个字的内涵,这是一种实力,是一种境界。

●何玉林(重庆大学首位国家级教学名师获得者、博士生导师)

天才出于勤奋,要想获得成功,惟有努力学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只有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才不会落后。

●吴冠中(重庆大学校友、著名画家)

搞艺术要追求“风筝不断线”。艺术作品这个风筝飞得再高,也离不开人民的感情,再高雅的艺术作品与人民之间总有一种关联,民族感情是泥土,感情总是在遥控着艺术。

●郭尚平(重庆大学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

开拓创新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灵魂;踏实、求是为治学之根本;百折不挠、永攀高峰的精神是成功的保证。

●易军(重庆大学校友、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青年学子无论读书还是做人,都要胸怀天下,志存高远;做事情多从大局着眼,小处着手,不计较一时的得失。

【重大】记忆

永远的八教情结

今天再次经过八教门前的时候,一如既往地注视这栋装满了过去的灯火辉煌的教学楼。萌发写她的念头,也就是一瞬间的事,可是要把她以及她和我们的故事完整地写出来,恐怕已不是我力所能及的范围,而我依旧固执地写着,因为与八教的情结太深了――那是永恒的和难以忘记的。

可是又从哪里写起呢?大一么?那已是六年前了,到重大问我的老乡,平时在宿舍看书好不好?他说,最好去教室,安静且有效率,谈话时候他的手已经指向那淡绿色的大楼――就是八教了。而我大学中的第一堂课也是在这里开始的,或许这就是一种情结的开始吧,从那时起,自习,不断自习,不断换教室,一楼到六楼,第一排到最后一排,那么亲切。

上一次看到“民主湖”有个帖子说,为什么有人总喜欢去固定的教室上自习,我说那就是情结吧?那天偶然翻出了考研时总结的周一到周六“无课教室安排表”,修改过多次,而出现频率最高的还是8112。于是想起那再熟悉不过的几张课桌,因为自己喜欢坐最后一排,规整中不乏自由,悄悄地从后门出去,休息的时候有放松的美,就像曾经上课时,趁老师不注意早点溜回食堂吃饭的超级愉快感一样。

当然,那段考研岁月一直与八教息息相关,也是当年的事了,一年之前,我曾在《走得最难却是最完美的时光》中提过经常上自习到最终熄灯,这是真的。记得那时,教学楼是22:30熄灯,5分钟后恢复,大家都准备回宿舍了,我们照旧,知道接下来是清扫教室的管理员要忙乎了――八教灯光辉煌依旧。后来,因为大家都不动身,管理员说他们的“正常工作”受到了“干扰”,熄灯后就不再来电,大家摸黑收拾东西走人,可是当我在外面的石桌旁背了15分钟政治后发现又来电了!于是每次再熄灯,我拿出收音机听歌,享受被黑暗包围的孤寂,接着是继续学习,在一个人的教室大声背诵政治复习题,直到黑暗再次降临……

与教学楼密不可分的当然还有那段FLASH――《大学生自习曲》。八教的人气是最旺的,占位置成风,大家不断地“洗牌”,看着满讲台和满课桌的杯子,到底是笑多点还是苦涩多点我已不清楚了。105曾经是本班的基地,身为基地组织成员的我,怎么能忘记那个小教室带给我们的欢乐与开心!从陌生到熟悉再到熟视无睹,最终留下的,是一代又一代的执著求知者。FLASH里说那些在黑板上写“下午3点有会,谢谢合作”的人是强盗,可我也曾在每周二8214开了一年的团委工作会,也在黑板上写“晚上9:30有会”,而两年后,我遭遇师弟师妹们同样的礼遇,是讽刺多一点还是尴尬多一点?

与八教有关的留在脑海中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每周的团组织活动、包括四六级的考试、找工作、开招聘会种种种种,谁敢说与之没有太大的关系呢?重大人都有或多或少、或浅或深、或淡或浓的八教情结吧?那就不会忘记周四下午的热闹非凡,考试时的熙熙攘攘,包括补考诸如高数或物理时一层楼一层楼的“倒霉鬼”,招聘会时的人山人海……这都是整个大学时代的缩影吧。

突然想起八教门前曾经有人怀抱GITAR,他们在唱卡朋特的歌和《青春无悔》,而每次经过那里时放慢的脚步,使思绪再回到从前,于是便为这情结歌唱,于是为曾经的信念而淡淡回忆。

于是,昨日重现――在记忆的最深处……

(吴涛)

民主湖波平如镜的湖水、寅初亭悠远深长的故事、一教学楼雍容典雅的气质……无论是在血与火交织的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它们都是重大的灵魂和脉搏,在历经数不清的沧桑与荣耀之后,古老而又年轻的重庆大学正在一如既往地彰显着它的襟怀与气度……

民主湖【重大】地标①

诵读声中,民主湖在又一个清晨醒来。那棵盘根错节的老黄桷树依旧在湖边静静伫立,迎送早起吟诵的学子,沿湖的围栏后师生步履匆匆。在民主湖的记忆里,这些闪回与半个多世纪前何其相似。上世纪50年代,当那群充满干劲的知识分子们卷起裤管一铲铲挖掘这个湖时,他们怎么也不会料到当年为了蓄水而开挖的湖已然成了培育学术的沃土和思想的摇篮,成了重庆大学的灵魂,以至于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重大的校园BBS也沿用了这个名字。网络世界里的“湖”与现实的湖共用了“民主”之名,标志着重大人背负着不变的理想和责任。(应蓉珊)

寅初亭【重大】地标②

这是一座琉璃瓦亭。藏身于“梅岭”上的香樟林中,不显山不露水,低调而不张扬。这是一座凝聚着重大人大爱大恨的亭:对师长的挚爱,对威胁迫害的无所畏惧,它浓缩了一段历史、承载了一种精神、见证了一个铁骨铮铮的民主战士在重大不畏国民党强权的经历。

眼前的寅初亭早已不是最初的草亭了,但正是这座小小的亭子记载了那段血与火的岁月、承载了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操与科学精神。这林、这岭、这亭见证了太多的故事。在那里,历史与现实重叠交错,在这里,天空高远开阔。(王燕飞)

一教学楼【重大】地标③

古香古色的第一教学楼仿佛就是从线装书里走出来的一样,充满了温婉的书卷气质。这座楼是和沙磁文化区的盛名连在一起的。它曾成为抗战文化的前沿阵地,还是陪都重庆吹响抗战号角的烽火台。邓颖超、郭沫若、黄炎培、马寅初……许许多多的著名人士都曾在这栋两层小楼里慷慨陈词,指点江山,挥斥方遒。时光荏苒,第一教学楼已由最初的理学院变成了今天的艺术学院。从圆规三角尺到油画板雕塑刀,教学楼里依旧进行着线条与圆形矩形的组合。对于一教来说,变化的只是穿梭过往的人流,永恒的却是她一如既往的大气、典雅和凝重。(唐丽)

虎溪公园【重大】地标④

我们2005级是虎溪校区第一批入住的学生。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和室友们一起去爬山。所谓“爬山”,也就是去校内的后山公园漫步,这个公园位于校园正中,由占地300亩的七个小山、两个小湖及荷花池组成。微风轻轻地吹过脸庞,吹走了我第一次远离父母的惶恐,吹去了我“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一路上,是蔓延的绿色;一路上,是不知名的花儿的竞相开放;一路上,是我们四个来自不同地方的女孩儿的欢声笑语。忽然间一只白鹭飞过,我大声呼喊:飞啊,带着我的大学梦一起飞啊!(梁乐)

法学楼【重大】地标⑤

如果说,重大A区校园那潇洒、旷达的风度堪称“一蓑烟雨任平生”,那么由一群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和规划师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精雕细琢的B区,则显示出另种风格。B区这栋三层小楼是法学院,重大未来的法律人说,这里是他们诗意盎然的天下,法律的刚性与柔情,理性与感性,逻辑与浪漫,抽象与形象……都在这儿得到了恰如其分的融合与挥洒。这座楼建于1952年,是我国建筑学元老之一唐璞先生之作。1994年,国际建筑评估专家Gorys・Paleamo参观校园时,曾对这座办公楼大加赞赏,拿着相机绕着楼前楼后拍了个遍。(顾秋燕)

《大学生活》回望

走进苏州大学(11月07日5版)

走进南开大学(11月21日5版)

走进四川大学  (12月19日7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