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家园在废墟中矗立

2009-01-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杨永林 李可 通讯员 刘斌 我有话说
7人死亡、245人受伤,6184户农村群众的房屋倒塌,1.19万余户群众房屋需要维修,全区18座桥梁出现裂缝,63座水塔受损,这是汶川地震给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国家地震局和陕西省地震局专家震后调查表明,陈仓区人口最为密集的虢镇地区出现异常7度破坏,陈仓区因而被确定为宝鸡市唯一的全国41个重灾县
区之一。

在这场空前的灾难中,受到损失最大的是陈仓区农村广大贫困群众,他们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六七十年代建设的土坯房,大多在震灾中倒塌。半年之后,他们能否在重建中如期建起新房,他们过冬的生活如何?记者为此特意走访了陈仓区的广大乡村。

产东村:不让一户鳏寡老人住危房

千河镇产东村地处宝鸡峡引渭渠与王家崖水库交汇处,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2820人。在“5・12”地震中,村上有157户受灾户,重建户20户,其中8户为无儿无女的鳏寡孤独老人,这些弱势群众居住的房屋都是父辈在五六十年代建设的土房和空洞,地震造成土房倒塌、空洞裂缝,如何让他们尽快住进安全的新房?镇村干部想方设法,整合国家救助政策,采取集中安置的办法。

千河镇镇长张建新说,整合资金、集中安置是破解困难群众建房难的有效途径,这是我们以灾后重建为动力,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尝试。产东村将原村委会危房拆除后,在这里为8户群众每户设计一间卧室、一间灶房、一个小院,工程总造价25.3万元,其中国家灾后重建拨款16万元,自筹资金9.3万元,总建筑面积达到432平方米。工程从10月20日开工建设以来,历时50天时间,目前已建成投用,部分老人已搬进新家居住。

小塬村:上访户欢欢喜喜搬新家

天王镇小塬村有一个长期上访户,名叫黎录明,今年45岁。黎录明1982年应征入伍,两年后退伍回乡,经县上有关部门协调,他以临时工身份被安排到凤阁岭镇卫生院工作。一次在回家途中,黎录明在火车上遭到抢劫,被打成重伤留下了后遗症。回到家中的黎录明孤身一人生活。由于身体有病,生活极度困难,他居住的四间土木结构厦房多处裂缝,并出现倾斜。每逢雨季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在这次地震中,黎录明居住的房屋瞬间坍塌。多年来,为了改善居住条件,黎录明四处上访,申请救济另盖新房,但由于资金没有着落,黎录明始终在危房中提心吊胆的过日子,上访问题无法得到解决。

在灾后重建中,镇村干部高度重视黎录明的困难,确定由三组组长黎玉堂帮扶建房,黎玉堂利用国家救助的资金,很快在村上找到一家搬迁户遗留的房屋和院子,近日,记者在黎录明新家看到,四间砖房结结实实,新大门、新窗户显示着他的新生活起步了。他激动地说,有了这么好的房子和院子,再也不上访,要安心过好日子报答村组干部的关怀之情。

韩家塬:新农村新风貌扑面而来

蟠溪镇韩家塬村有个灾后重建新村,该村30户群众原居住在剑家沟内。在这次汶川特大地震中,村民房后的山坡出现裂缝、滑坡,许多房屋被坍塌的山坡推倒,情况十分危机。如何让山区群众在灾后重建中重建新家园,同时,又避免灾害事故的再次发生,村党支部书记白栓学积极协助群众选择新的建房地址,从10月开始,运用两台推土机,昼夜不停地平整土地,经过10天时间的奋战,使原来25度的坡地变成了平展的平地,同时,又实现了水电路三通。10下旬,重建户走出深沟,在新宅基上盖起了新房。

记者在该村采访中看到,一座座新颖漂亮的二层小洋楼拔地而起,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大多数楼房建设均已进入尾声,村民们正忙着新建高大的门楼、铺地砖、安门窗,宽阔的村庄道路从村中穿过,与不远处的公路相连。59岁的村民王根来说,原来居住的山里环境恶劣呀,我这一生先后搬了四次家,每次都是因为地质灾害而撤离。但这次盖房的地方最让我放心,这里交通便利,又远离滑坡地带,你看村里家家都盖起了二层楼,春节前大家都能住上新房。村支书白栓学介绍,村民建房结束后,村上将迅速进行村庄绿化、美化和亮化工程,让灾后重建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搞好地震灾后重建
确保群众安全过冬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