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四个层面

2009-01-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旭玲 蔡建波 我有话说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笔者认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应着力于价值、知识、体

制、产业等四个层面。

价值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与核心。文化的核心和根本是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的建构对于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在价值观体系中,核心价值观又居于统治地位、起着支配作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作为核心。

知识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知识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基本内容。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联系的反映。人民群众知识水平、文化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国家文化软实力强弱的重要基本因素。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升全民族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目前,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相对较低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为此,首先是投入问题。要继续加大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切实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以促进教育公平;要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全面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其次是素质教育问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人才观、正确的教育观,改革偏重学历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监测机制和表彰奖励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三是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选择。要进一步理顺各级各类教育的关系,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职前教育与继续教育相互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有组织学习与自学相互补充的良好格局。要构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乡镇,努力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良好社会风尚。

体制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保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实现文化创新,解放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动力源泉。从实践看,目前我国文化行政管理体制上的交叉、缺位现象仍然存在,创作机制、经营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等亟待改进。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文化软实力,应着重加快宏观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理清党与政的关系、政府各个文化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要实行“管办分离”,使有关文化管理部门从文化企事业单位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中解脱出来,行使管理者的宏观管理职能,使经营性的文化单位成为市场主体;要改革文化企事业单位长期存在冗员过多、人浮于事、无法流动、缺乏竞争等问题,改革的目标是通过相应的机制调整形成一种能上能下、有进有出、适应多种艺术生产要求、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生动活泼的局面。

产业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现。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都不能离开大众的、流行的文化产品。文化产业是很多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竞争是经济的竞争、文化的竞争,同时也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文化产业规模、结构和现代化程度等方面都还比较落后。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是:首先,加快文化产业立法与政策制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文化立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现,应加快文化立法进程,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进入法制化轨道;要注意完善产业政策,确定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扶持具有战略性、引导性和带动性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其次,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各种调控手段改变目前文化产业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行政分割、发展失衡等问题,推进文化产业创新、结构优化和品牌生产。第三,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和手段。大胆探索和引进现代化生产方式,推进文化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传统文化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的融合;创新文化传播手段,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传播手段,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并充分运用好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提供文化产业发展新动力,开拓文化传播的新阵地、新平台、新空间。第四,增强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要下大气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个文化产业的核心能力,充分利用、开发好各种文化资源,特别是要利用、开发好民族文化资源,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创新打造优秀民族文化品牌,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作者单位:中共济南市委党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