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振兴京剧 文学先行

2009-01-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徐恒进 我有话说

编者按

针对京剧《赤壁》在京城演出取得圆满成功并引起很好社会反响这一文化现象,本版在1月6日发表了本报记者采写的深度报道《梨园春色满〈赤壁〉》。文章见报后,部分文艺界、戏剧界人士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对该剧的关注。一些专家学者为此还专门撰写了评论文章。本期,我们特刊发徐城北、徐恒进的文章。

人们常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这句话真是千真万确,颠扑不破。

从1790年徽班进京以后的几百年间,京剧几次大的发展与繁荣,都毫无例外地发韧于文本的改革和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京剧的振兴与发展一直得到文学的有力支持和推动,像京剧《曹操与杨修》、《徐九经升官记》、《宰相刘罗锅》等一批剧目的成功,已经把京剧特别是京剧文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赤壁》的出现有着重要意义,它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京剧和文学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是近期以来京剧文学创作一个十分重要的令人欣喜的成果。

这出戏里,作家没有刻意追求情节如何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而是自始至终专心致志写他的人物。作家挚爱着他的人物,笔端饱含着深情。曹操,我们已经够熟悉的了,我们看惯了他的面孔,也能说出他的许多故事,但作者笔下的曹操,离我们更近,我们看得也更为真切。他雄才大略,极有抱负;他刚愎自用,为人奸诈;文采横溢且自鸣得意。作家通过几个细节便让这个人物跃然纸上。横槊赋诗,让我们领略了他的英雄豪迈,“……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气势磅礴,称得上是曹操的佳章绝句,但他对铁索连船的自吹自擂,沾沾自喜,又不禁让我们捧腹,笑他的狂妄无知。作家就这样轻轻几笔,把一个大名鼎鼎的曹孟德活脱脱地推到我们面前。孔明是作家着力描写的另一个主要人物,和我们讲过的传统的“赤壁戏”里的孔明不同,作家笔下的孔明没有妖风也没有鬼气,而是一个真实可爱的人。他博学、机辨、料事如神,虽飘逸不凡,但又识大体顾大局,甘心辅佐周瑜,取得战争的胜利。这出戏的结尾,作家为我们展现了他的另外一面。他对战争的思考,对战争伤害的悲悯与同情,让观众更能窥视这个人物的内心,也留下更多的思考。和传统戏相比,周瑜是这个戏里光芒四射的人物。看得出作家对这个人物的眷恋和真爱。周瑜一改心胸狭窄小肚鸡肠的旧日面孔,而成为一个胸有成竹足智多谋的伟丈夫。这也更符合历史真实。小乔是我们不得不说到的另一个人物。苏轼词一句“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给我们对这个美丽女人和她与周瑜的纯真爱情留下永远的想象。这出戏里她向我们楚楚走来,一颦一笑都那么亲切动人,特别是她愿以一死解国家之困,更让人敬意油生。其他人物如孙权、鲁肃也都有光亮处。应该说文本对人物的精心刻划为这出戏的成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是全剧的华彩所在。

《赤壁》文本更让人琢磨的是它的主题。作家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习惯于把作品分成三类,一类是表现是与非的,这样的作品可以说有很多伟大之作,我们的戏剧作品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这一类的。一类是表现美与丑的,美丑和是非之间没有绝对的对应关系。但是我更憧憬的是第三类作品,这类作品和其他作品一样有人物,有故事,有细节,但外边更有一层包裹着的东西,隐隐约约,若隐若现,这便是作家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而且常常是作品的灵魂所在。《赤壁》应当算是我说的第三类作品。作家是要剖析这场战争的是非功过吗?是,但也不全是。是要歌颂团结一致以弱胜强的精神吗?是,也不全是。但你总会觉得有一种气息在全局弥漫着,漂浮着,这就是作家对这场战争,对参与这场历史事件的人们,对留在我们心中的这段记忆的沉思和咏叹。在作家笔下,战争幻化成了一首长诗,一幅图画,一首乐曲,既是它的诉说,也是它的歌哭,足以激发我们的兴奋与遐思。当大幕重重合上,我还在想假如大幕重新拉开,我们还会看到些什么呢?这就是我观剧获得的美感和享受,许久未曾有的。这是京剧的魅力,更是文学的魅力。

对《赤壁》的改编也许见仁见智,评价也会各不相同。但这一文本对传统“赤壁戏”的大胆突破,从新的视角对人物的重新审视,对主题的开掘和升华,以及唱词的生动华美,都会给我们留下一个标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