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爱心伙伴”提醒我们勿忘灾区

2009-01-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付小悦 我有话说
寒冬凛冽中,一则不大的消息令人心生暖意。2月初,将有50名地震灾区女童来京和北京孩子结成伙伴,参加由中国妇女基金会等发起的“爱心伙伴”计划,目前,“爱心小伙伴”正在招募中,每天都有新的进展。更令人温暖的是孩子们稚嫩的留言:“你们那冷吗?你们过得好吗?你们吃得好吗?”还有家长的热情:“给我们小孩一个机会吧,她特有
爱心。”

其实,在震后的很长时间内,这样的镜头我们并不陌生。但是,当那个黑色的日子离我们越来越远,当别的新闻逐渐占据了报纸的版面、电视的镜头,当我们把各种钱物捐送出去,是不是就觉得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以为灾区的群众就已经走出痛苦,回到了正常的生活呢?即使从理性上认识到了灾区重建的艰巨性与长期性,但当初由于媒体近距离密集报道而对于灾区悲剧的深切的感同身受,此刻却仿佛很难重温了。

所以说,这个活动正当其时,提醒人们:灾区建设,需要人们的长期关注。

这个活动还有两点建设性举措值得注意。首先,爱心奉献短时容易长期难,而一些打着“爱心”名义短期作秀的行为,却容易给灾区人民尤其是孩子造成长期的心灵创伤。这个“爱心伙伴”计划则希望通过各类交流活动,让发达城市与受灾地区的适龄女童逐渐成为亲密伙伴甚至一生的知心朋友,基金会也将持续关注这些灾区的孩子,直到她们18岁成年――这点特别值得称赞。

其次,一提到“结对子”,大家都会觉得是城市帮助乡村、强势帮助弱势,无意中给弱势的一方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而这个计划则强调,“不是单向的城市孩子帮助灾区孩子,在引导灾区孩子走出心灵阴影、重建精神家园的同时,也帮助城市孩子解决、释放各种学习、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压力。”其实,在抗震救灾的同时,我们每个人扪心自问,是否只是自己在单向地帮助别人,而没有从别人的悲剧中领略生命的真谛,从别人的坚强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呢?这正是生命的平等和尊严之处:每一个生命,都是可以给他人启迪与帮助的,没有纯粹的“施”与“受”。正如香港某大学的一位人士谈到该校从内地招收的贫困生时,充满尊重和感激的话语:“我们招这些学生,不仅是为他们,也是为我们自己。在香港这么一个小地方长大的孩子,视野太小了。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认识世界,特别是认识内地,理解和他们不同的人的经验。”

不过,这个消息里,也有让人稍稍忧虑的一点信息:“三年级至五年级的北京女童报名踊跃,但六年级学生可能因为面临升学压力,少有人报名。”升学压力前,家长和孩子对于“第一优先值”的选择固然可以理解,但这种难得的友谊与人生体验,对于未来的潜在影响绝不是这几天的学习时间可以取代的。还有,首个结对的是曾被媒体广泛报道的“面孔女孩”,这难免会让人提醒一下:千万不要出现大家只盯着“明星”面孔,而忽视她所代表的默默的大多数的情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