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将科研优势融入社会发展的大循环

2009-01-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凌翔 通讯员 孙波 杨延生 我有话说
近年来,青岛理工大学依托特色学科专业优势,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通过对当前形势和自身特点的认真分析,及时确立了“立足青岛,面向山东,辐射全国,接轨世界”的服务面向,努力提高学校承担国家、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和企业重大技术专项的能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将高校的科研优势

融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干大项目,做大工程,出大成果,是高校科研发展的方向,也是高校的责任。”――青岛理工大学校长仪垂杰对记者这样说。

瞄准国家需求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作为冶金科技教育领域的主力,青岛理工大学经过数十载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实践,获得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他们的“能源与环境装备”山东省强化重点实验室已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较雄厚的研究开发力量。青岛市政府依托该校于2004年初创建了“青岛市能源与环境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是青岛市政府在高校建立的唯一一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岛理工大学的董事单位、冶金战线的骨干企业济钢、莱钢是全国有名的节能降耗、实施循环经济的模范,与学校保持长期紧密的科研开发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青岛理工大学在2006年召开的全校首届科技大会上提出:充分发挥学校在冶金机械、冶金节能和冶金环保等领域形成的鲜明研发特色和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优势力量,与有关企业共同打造国家级节能环保冶金装备工程平台。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他们的该项工作已实现了重要突破。2007年,他们的能源与环境装备学科被批准为“泰山学者”设岗学科。2008年,他们申报的工业流体节能与污染控制实验室被批准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该实验室已拥有一支由博导、知名教授领军,青年博士学术骨干共同组成的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该团队已对工业流体节能与污染控制领域的前沿课题及大型企业节能环保重大技术项目和技术难题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形成了四个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

加强校企合作推进科研成果转化

近年间,青岛理工大学还不断拓宽思路,通过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方式,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路径。他们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了校董会,先后与济钢、莱钢、胜利油田、济南铁路局、海尔集团等一大批国家大中型企业、国内知名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和共性技术攻关,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他们与胜利采油厂签订的《特高含水期油田能耗预测评价与节能技术研究》项目以能耗预测评价理论体系为指导,针对胜利采油厂生产流程涉及的采油、集输、注水和配电四大地面能耗系统存在的薄弱环节,研究节能技术进行综合治理。项目成果已经在中石化胜利油田、中石油克拉玛依油田等大型企业获得推广应用,各项主要的单项能耗指标都有较大的改善,每年节省电费3.5亿元,2007年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他们的水污染控制与废水资源化研究课题组经过十余年的潜心研究,首次提出了倒置A2/O生物脱氮除磷理论与工艺技术方法,不仅在理论方面变革性修正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上流行的生物脱氮除磷技术基础理论,而且研究开发了具有简捷高效特点的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倒置A2/O工艺及其相关技术,在国内50余家大型污水处理新建与改造工程中推广应用,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7.8亿元。该技术成果被国内众多院士以及德国、美国同行专家誉为“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领域的重要创新”,填补了我国在该技术研究领域的空白,该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于2007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发挥科研优势提升服务社会水平

从我国第二条特大型跨海隧道胶州湾隧道的

建设论证,到专为青藏铁路而设计的“高原气候模拟舱”的成功研制;从国内独具特色的1:1火灾试验炉的诞生,到泰山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的投入使用……这一项项科技创新成果,无不与青岛理工大学紧紧联系在一起。“十五”以来,青岛理工大学共承担国家973、863、“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类国家、省部级以上纵向课题250项。

2007年5月,他们凭借过硬的科研实力,在同国内众多名校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研究开发”课题的承担单位,这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环境友好型建筑材料与产品研究开发”课题承担单位中唯一的一所高等院校。

专为解决三峡库区移民选址问题而设立的课题――“三峡库区巨型古滑体稳态预测预报及信息化选址技术”,经十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在巨型古滑坡的鉴别方法、信息化选址及滑坡预测预报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进展,解决了复杂条件下边坡稳定性评价和巨型滑坡局部复活及其预测预报的难题。该项目得到了国内验收组的极高评价,尤其是信息化选址研究成果后来成为三峡巴东新县城搬迁选址的重要依据,通过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下文执行,为国家避免了6亿元的经济损失,让数万人远离滑坡的阴影,青岛理工大学作为第二完成单位2006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青岛理工大学坐落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沿海地区集中了大量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确保沿海混凝土结构的安全耐久性刻不容缓。面对混凝土服役寿命的过早衰减和失效这一世界性的难题,他们的“沿海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理论及应用技术”课题组深知肩负责任之重大,克服重重困难,在对我国沿海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沿海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失效的原因和类别,形成了沿海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理论和应用技术体系,为正在建设中的青岛跨海大桥、胶州湾海底隧道顺利施工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该项目相关技术成果还被列入国家及相关行业标准、规程和指南,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混凝土耐久性设计标准的完善。该项目也因其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青岛理工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荣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