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拨开信息化战场的迷雾

2009-01-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徐亨通 江政杰 曹新建 我有话说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根源,志在为中国海军信息化建设抢占战略制高点。他的多项科研成果,在信息化战场上为部队拨开“重重迷雾”。

不解之缘

1986年,杨根源以优异成绩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考入海军航空工程学院;3年后,杨根源又以优异的成绩获指挥自动化

专业硕士学位,留校任教。此时,具有高技术局部战争雏形的海湾战争震撼了他。1996年杨根源考入国防大学,攻读军事学博士学位,与信息作战研究结下不解之缘。1999年,杨根源学成回到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工学学士、硕士和军事学博士的复合知识结构,为他从事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思维创新的源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杨根源将军事理论研究的触角牢牢吸附在如何立足现有装备瓦解对手优势,降低其整体作战能力这个问题上。

为更直观地了解作战部队实际情况,2002年4月,杨根源来到某舰队航空兵司令部代职――代理作战处副处长。此时,正值这个舰队执行某项重大实兵演练任务。杨根源主动请缨:“我在国防大学读博期间的研究方向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指挥,让我试一试。”他带领课题组多方论证,经过数十日攻关,从纷繁的战场环境中,拨开信息化战场“迷雾”,找出克敌制胜的良策。最终,这项实兵演练达到既定目标,他的研究成果也荣膺2002年度海军优秀军事理论成果一等奖。

不遗余力

在海军信息化作战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杨根源,不遗余力培养信息化人才。

年轻教员纪军从地方大学考入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在指挥系任教。他工作热情高,但由于接触部队的机会不多,对军队的人员、装备等情况不是很了解,在刚开始的教学科研中一时难以把握重点。杨根源经常带纪军下部队调研,从部队发展现状,到人员装备情况,事无巨细地为他详细讲解。一次,指挥系受领了某海军装备科研项目,杨根源搭建了大体框架后,“全权委任”纪军来具体开展工作。一开始,纪军还干得挺顺利,但在核心攻关阶段却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纪军产生“知难而退”的想法。杨根源及时与纪军一起重新梳理思路,引导纪军通过另一种方法最终攻克了这一难题。通过不断磨砺,纪军很快成长起来,在海军信息化作战领域屡创佳绩。近年获得全军、海军科技进步奖4项,在各种重要学术刊物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60余篇,撰写专著2部,成为指挥系的青年科研骨干。

杨根源对学生做学问要求十分严格,学生写的论文送到他那里,哪怕是出现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他也不放过。在杨根源近似“苛刻”的要求下,他指导的博士生已有多人成为本学科专业的骨干。

啃“硬骨头”

杨根源认为,院校有为部队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责任。只要有机会,他就积极向上级机关进言献策。

近年来,海军信息化理论和装备研究取得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各兵种的信息化建设均有自己的科研立项,量化标准不统一,制约了海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尽快整合资源,制定统一标准,搞好海军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迫在眉睫。

杨根源决心啃下这个“硬骨头”。海军的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涉及面极广,人才、装备、战法、战场环境等等许多指标都必须科学合理地系统考虑。杨根源是个“有心人”,每次到部队调研,杨根源除了详细了解与在研课题相关的情况外,还常常了解一些信息化建设发展概况。有时出差去北京,为了论证某个观点,杨根源会诚恳地请教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及总部研究机构的专家。考虑到专家们工作繁忙,每次他都提前预约,且准时赶到。一来二去,专家们对杨根源的“分秒不差”极为赞许。了解杨根源的人知道,为了怕路上塞车,他常常预留半个小时时间,有时怕早到了打搅专家工作,他便在门外随便找个地方,梳理自己想要探讨的问题,以便交流时尽量提高效率。

很快,杨根源和同事们便将一份论证严密、详尽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研究报告,摆到上级决策部门的案头。这份报告较准确地反映出当前海军信息化建设的特点、难点和目标等问题,为上级机关制定决策,及时提供参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